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 春晚喜剧小品势头大不如前

崔凯
2015年02月17日08: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文艺观察·聚焦小品艺术?)

  漫画
  徐鹏飞

  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作品积累,临到上阵才招兵买马,临时“凑包袱”“攒段子”,急就成章,如此这般的创作状态很难拿出优秀作品

  

  近几年来,春晚喜剧小品的红火势头大不如前,观众点赞的不多,吐槽的不少。常听一些观众抱怨笑得不爽,或者笑过之后想不起来笑的是什么,感到没趣儿、没味儿、不够劲儿。

  喜剧小品难道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了?对于其中症结,有些人认为,小品演员老面孔太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有人认为,一些春晚中反映北方农民生活的作品偏多,显得比较“土”,不够新颖;还有人认为,春晚审查制度偏严,不利于发挥喜剧小品的娱乐功能。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得到了回应和调整: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活跃在春晚舞台上;喜剧小品在选材上也开阔了,偏重娱乐性、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占了较大比重;语言类节目的审查方式也做了不少改进。可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收到明显“笑果”,反而是,不少作品为搞笑而搞笑,有些变得更加肤浅,有些甚至就是网络段子的拼凑,或者是小剧场脱口秀的碎片化展示,把小品这门“笑的艺术”变成了“可笑的艺术”。

  作为一个多次参加春晚创作的老作者和小品艺术长期的观察者,我以为,相比于小品谁来演和怎么演,观众更在意的是演什么,题材和内容是观众的兴趣所在。喜剧小品面临的真正难题其实是创作问题。

  一是缺少专业创作队伍。时至今日,全国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院校开设喜剧小品创作课程,也没有任何艺术团体培养喜剧小品作者,更没有形成喜剧小品的专业创作群体。没有一定的专业作品积累,常常是临到上阵才招兵买马,现策划、现编、现写,有些演员找不着作者,只能自己“凑包袱”“攒段子”,急就成章,如此这般的创作状态很难拿出优秀作品。

  二是喜剧小品创作者大多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单纯靠写小品几乎不可能养家糊口,所以创作者平时都在忙别的事情,无暇积累生活素材和创作素材,临到关头很难拿出“充满真情,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小品作者们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悟,靠上网搜集笑料搞创作,这种模式只能产生肤浅的作品。

  三是对喜剧小品艺术存在审美误区,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审美引领,创作质量得不到提升。喜剧小品是喜剧艺术的浓缩,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放大镜和多棱镜,内容才是小品的灵魂。有些人一谈小品创作,张嘴闭嘴讲的都是“包袱”“笑料”或者所谓“小龇牙、大咔嚓”之类的“行话”,把耍嘴皮子看做喜剧小品的关键,不注重对喜剧情节的巧思、对喜剧人物的塑造和对喜剧性格的刻画,甚至忽略了对幽默、机智、诙谐和抑恶扬善的审美追求,只剩下荒诞不经的搞笑,以致审丑取代了审美,喜剧成了闹剧。

  四是喜剧小品创作题材存在局限。过年了,大家都图个乐呵,春晚中出现的喜剧小品不应对某些职业、某些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以讽刺为主的小品稍不留意就会遭遇“对号入座”。这些有形无形的束缚,给喜剧小品创作带来“选材难”的问题,在选材这一关上没能实现突破,遑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

  尽管喜剧小品创作面临上述诸多难题,但也不是毫无破解之道。关键是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功夫下到组织喜剧小品创作上去,到生活中去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摸清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和精神文化需求,反复锤炼打磨作品。以央视春晚为例,至少提前半年就得把作品立起来,走进基层,通过反复演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才能拿出优秀的作品。当然,艺术创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践问题,有道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经历过春晚小品创作难的无数困扰,我衷心希望喜剧小品能走出瓶颈,再创辉煌。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17日 14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