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奚派老生张建国谈京剧创新:不主张与传统"一刀两断"

徐馨 汤欢
2015年04月02日08: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知其来处 予其新韵(谈艺录·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三))

  张建国剧照

  作为当代京剧奚派艺术重要传承人,同时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以其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为京剧艺术“古树出新”这一课题作答。每日临帖、每日练功、每日泡茶,张建国在静水深流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揣摩京剧的前世今生,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氤氲出他与京剧相伴相生的情意。

  (一)

  问:你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答:所谓时代性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从改革开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我们越是经济腾飞,越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独有的文化,守住文化的根,否则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他者同化。从文化的包容度来看,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排斥任何外来文化。但是,包容不意味着“无我”,而是要“以我为本”,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既在时代中保有一席之地,又能作为时代发展背后的原动力为其输送营养。

  具体到京剧来说,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为什么?因为永远是当下的现代人在演,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会自然流露其间。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当代的思想意识,这个人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大师。不过这是刻意追求不来的,它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文化积累与时代机遇。

  问: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来说,理解“守”与“创”的关系并自觉实践,是每个传承人、每个时代都绕不开的课题。

  答:当前最根本、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守”。我们的传统已经失掉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是无本之木,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我不主张与传统“一刀两断”的创新——在我们认真学习传统、秉持传统的过程中,新意会自然地迸发出来,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出新”。

  举例来说,综观得到观众认可的几大京剧流派,无一不是自然出新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某个流派鲜明的特色恰恰来自创造者的“短板”。比如,人到中年之后,其思想成熟了,但身体条件受到限制,比如嗓音不足,这时就要扬长避短,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这样的“新”为什么会得到认可?因为这是美的,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的追求。

  (二)

  问:这样的“新”有其来处,这是其生命力的保障。具体到创作一部新戏时,你秉持什么样的理念?

  答:我的理念是“往回走”,即确保新戏姓“京”,确保新戏符合京剧艺术本体的特点。在面对不断更新的现代舞台技术时,尤其需要有这样的自省态度。如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对高科技的利用上,京剧演员表演的空间被剥夺了,这样京剧艺术的特点也就削弱了。一味地追求“好看”,往往会让观众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歌剧、京剧还是话剧。

  问:对于“话剧加唱”或探索尺度较大的作品,冠以“跨界舞台剧”可以,若称其为京剧是否有悖事实,甚至是对京剧的伤害?

  答:在新编历史戏《大漠苏武》中,我也用了现代的灯光布景,还用了“雪”。在第三场开始时,雪下得很大,但当我走到舞台中心时,雪就停了,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清晰地看到表演本身。京剧艺术写意,而且是大写意,这出戏不“下雪”,演员也一样可以表现出大漠风雪。

  “出新”,往往体现在创作者用传统的四功五法表达对剧本、对人物的理解与诠释。比如,这地方该走僵尸了,那个地方该走抢背了,另一个地方该甩髯口了——为什么?因为此时故事发展和人物内心决定了演员只能如此,否则不足以表达此情此景。这就是京剧。任何的探索和创新都不能违背这些基本的规律。

  问:对于一部新戏,唱腔设计怎样才能更有生命力?

  答:任何唱腔设计,都得以字定腔、以情行腔,否则只能是旋律。现在的新编戏常常听起来旋律宏大,但它没有字、没有内涵,因此也就难以打动人。京剧不是为了唱而唱,而是为了情、为了人物的所思所想而唱:这地儿必须得唱,否则就如鲠在喉。京剧的唱到了高境界就像说话一样。奚啸伯先生在《范进中举》中,有一段表现范进被岳父责骂后的内心,他的唱把此时人物的情绪都融了进去,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样的唱腔才有生命力。

  问:老戏新唱的“新”呢?

  答:同一个理念,从京剧的艺术特点、按剧情与人物情感的需要出发。所谓新,新在你对人物的理解上。比如,低沉的地方就得唱散板,快乐处就得唱流水。

  问:与老戏复排、新编历史戏相比,现代戏尤其艺术上成功的现代戏很少。

  答:今天其实有许多值得挖掘和表现的故事。现代戏之所以少,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京剧的表现手法在展现现代生活上有局限,另一方面是缺少这方面的好编剧、好立意,何况京剧的唱词既是诗又有别于诗,写作要求很高,要一段一段锤炼。写一部电视剧相对容易,且稿酬高。这就是现实。最近我在延安学习,延安精神就是一种信仰,这一点非常打动我。今天的我们,就需要对舞台怀抱信仰,不懈追求,那是与金钱无关的精神支柱。

  问:创作动机的境界高下,在创作之初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价值。除了京剧,你平时很喜欢书法,如何看待京剧与书法的关系?

  答:最近在揣摩王羲之和欧阳中石的书法。唱戏是以情行腔,写字是以情运笔。写字写久了,要经常读读帖,然后再临。演戏也一样。唱戏多年,要时常回过头来听一听四大须生甚至更老的谭鑫培、言菊朋,从中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唱。随着自己艺术水平的提升、人生阅历的丰富,你能从中听出原来听不到听不懂的地方,这就是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却一味求新,是没有发展的。

  (三)

  问:作为京剧团团长,你对今天的京剧人才与观众的培养有什么建议?

  答:演员培养告别了传统科班,被纳入学院教育体系。问题就在于现在有一批没有舞台实践经验、水平并不高的教师在教学生,造成很多毕业生基本功不扎实,身上的戏也少,院团就得加强第二次培养。希望艺术院校敞开胸怀,请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有鲜明艺术特色与优长的艺术家们教学。历史上富连成也好、荣春社也好,都是谁的哪出戏好,就请谁专为学生说这一出戏,这样才能出人才。

  传统文化讲的是味道、是韵味。韵味怎么来?就像练书法,我这个字的长短横竖宽窄都和先生一样,怎么就没先生写的好看呢?好看,那是内在修养的体现,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也建议京剧演员加强文化修养。

  培养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比培养演员还重要。10多年前,我带着剧团主动走进清华、南开等5所大学,学生们反响强烈,“过去没有机会了解,京剧原来这么好看!”后来,我开始带着年轻演员做“致春天”“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系列京剧艺术普及活动,很受欢迎。这几年,我和几位艺术家一同为北京市东城区15所小学开设了京剧课程,反响同样很好。今年两会上我的提案,就是把《快乐学京剧》小学课程推广到全国,很希望教育部门能有一个积极的回应。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2日 24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