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总编剧温豪杰:朋友曾劝"别接这苦差事"

近期,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收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整部电视剧面貌朴素、充满泥土味,情感充沛、真实感人,彰显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强大力量,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日前,记者专访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总编剧温豪杰,听他讲述尊重经典、扎根人民、引领时代风气的创作心得体会。
记者:《平凡的世界》反映的是我国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放到现在,它的题材似乎已经有点陈旧、也不那么“前卫时尚”,您是如何敢于接受这样的“另类”题材的?在编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温豪杰:从一开始接到改编任务,就有很多朋友善意劝阻我,别接这苦差事。一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被公认难改,此前有人花费5年多改编却依然未能投拍;二是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似乎才是好剧标准,这样一部七八十年代主旋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很难赢得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极大地振奋了我们,让我们方向更明、劲头更足。这部《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代人,说明它是有力量的、有灵魂的、是人民热切期待的。同时,今天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需要和渴求平凡生活中那些美好、温暖、力量和责任等精神的滋养,而《平凡的世界》具有这样深沉的力量。所以,我相信这部作品是人民和时代所需要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在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将原著中的人物状态转化成人物戏剧、用情节推动;如何将当今时代的需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的审美之中等。归根结底,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好戏剧改编的功课。
记者:您刚才讲,您对原著是极其尊重的,而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忠实于原著的结构脉络和思想情怀的确收获了广泛的好评。那么,以您自己的经验来讲,影视剧创作如何在尊重原著、尊重历史和艺术再创作上获得平衡?
温豪杰:可以说,如何尊重原著、尊重历史,是摆在所有编剧面前的一个难题。《平凡的世界》在改编过程中的最大难度也是如何忠实于原著,为此,前六集一共改动了七稿之多。
其实说回来,如何在尊重原著和再创作上赢得平衡的关键点,是创作者的价值定位——是胡编乱造来赚钱,还是有创作经典的意识。大家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个职业就是“编瞎话的”“靠骗人赚钱的”,因为的确有很多人闭门造车、胡编乱造,打乱了这个严肃职业的生态链条。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文艺界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
而一旦有尊重历史、创作经典的出发点,有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创作诉求,创作者就会去探求真实、挖掘力量、感受温暖,也就自然走上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怀着对原著和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我创作前专门到陕北地区生活和采访,到路遥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他的亲人、同学、好友、乡党,了解路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体验陕北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回味那段大历史和小人物共同的起伏颠簸。剧本写到中间,我甚至和人说话都是陕北味儿了,经常被人问,你是陕西人还是山西人?
记者:您以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带给您哪些启示?
温豪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路遥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深刻体认创作了小说《平凡的世界》,这给我们的再理解、再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学基础,这是电视剧赢得好评的先天优势。
有许多网友表示,60、70后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80、90后观众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去了解那个“陌生”的时代,而往后,时代里小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和善良之美、奋斗之美,让平凡的他们也把自己“加入进来”,激活了内心潜藏的正能量。
这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扎根人民、讴歌人民,追求真善美、传递真善美,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9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