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读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有感:心灵的"墨水瓶"

马德州
2015年06月16日08: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心灵的“墨水瓶”

  《悲伤与理智》:(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刘文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语言越过时间和遗忘,承载着我们对逝者的追忆。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在谈论哈代的《身后》一诗时,如此富有深情地感怀这位逝去的诗人:“在这一切的背后自然隐藏着那个古老的比喻,即逝者的灵魂居住在星星上……当你们仰望冬日的天空,你们也就看到了托马斯·哈代。”今天,又一次翻开布罗茨基生前的散文集《悲伤与理智》,面对一位逝者留下的文字,我仿佛同样能够感受到那颗逝者灵魂居住的星星所发出的慰人心灵的光。

  《悲伤与理智》是布罗茨基生前的最后一部散文集,可谓是他的“天鹅绝唱”。全书共收入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散文21篇,大致分为回忆录、游记、演说讲稿、诗文细读、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对于诗和诗人的思考。在这一共同的主题下,彼此呼应,彼此契合,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美学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对于读者来说,此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将这本书译介到中国来可谓是“春夜喜雨”。

  纵观布罗茨基的一生,用俄文写诗,用英文写散文,两者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在人类文明的山巅上静观两侧的斜坡”。但在布罗茨基看来,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如他在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集作序时说:“诗歌占据着比散文高的地位,而诗人在原则上高于散文家。”那么,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又缘何写下如此多而精的散文呢?布罗茨基自己说,“为讨喜一个影子”,即向他所喜爱的英语诗人奥登致敬。“讨喜”并非是一味地模仿,他充分吸取了奥登散文的优长,将其与自身的特点融合,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散文。

  布罗茨基是不可代替的,他的声音不仅是孤立的,而且蕴含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作为一个诗人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在文章的首篇《战利品》中,布罗茨基曾说:“在真理的天平上,想象力的分量就等于,并时而大于现实。”在他看来,是现实在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在模仿现实,艺术自身构成一种更真实、更完美的世界。

  布罗茨基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为诗散文,还在于其富有浓郁诗情的语言。在他看来,语言是一种最古老的存在,具有独立的生命与意志,而所有的诗人都只是语言的喉舌。他将优美的智识融入散文语言中,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

  在《悲伤与理智》这本书中,布罗茨基对于其所心仪和推崇的诗人和诗作进行了解读和评价。他不仅用一个诗人的思考来探讨诗的奥妙之所在,还在诗歌的传统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同时在这些伟大诗人的声音中辨认出自己。

  《悲伤与理智》出自书中一篇评论诗人弗罗斯特的文章,在关于他的《家葬》一诗的分析中,布罗茨基给出了全书具有点题性质的一段话:“那么,他在他这首非常个性化的诗中想要探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他所探求的就是悲伤与理智,这两者尽管互为毒药,但却是语言最有效的燃料,或者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它们是永不褪色的诗歌墨水。”悲伤与理智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也是诗歌和散文永恒的主题,在这里布罗茨基将弗罗斯特融合着悲伤和理智的文字称为“永不褪色的墨水”,这些“墨水”并非从笔尖流出,而是从诗人的心灵流出。

  每个诗人的心灵都是那个融合着悲伤与理智的“墨水瓶”,不朽的文字从中流出来。布罗茨基无疑也有着这样的一个“墨水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6日 24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