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北师大教授谈如何"打捞"抗战往事 首次披露珍贵信件

本报记者 陈原
2015年06月18日08: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如何“打捞”抗战往事(面对面)

  在7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法国医生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6月15日起,以贝熙业为主角的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吸引了许多观众。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在谈到创作和拍摄时说,“打捞”抗战往事的过程,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般。

  记者:去年是中法建交50年,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就曾提到法国医生贝熙业。重新发掘和记录这些抗战中的历史人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同道: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发掘70年前的珍贵历史,寻找那些曾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但又长期被埋没的人物,是我们这些后辈的责任,尤其是纪录片,更应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体现自身的文化担当。

  拍摄《贝家花园往事》的最初目的是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在探寻贝熙业的人生细节时,我们发现了贝大夫为八路军送药的故事。几经辗转,我们在北京找到了贝大夫当年司机的儿子梅洪崑,他生长于贝家,亲自看见爸爸开车和贝大夫一起为八路军送药的情景。贝大夫先用汽车为八路军送药,后来汽油作为战略物资被敌人严控,贝大夫只好改骑自行车。贝大夫的相册中就保存了当时骑车的情景,那时,他已是70岁高龄。我们还去呼和浩特找到贝大夫的夫人吴似丹的弟弟吴一九,据他介绍,贝熙业和吴似丹曾为八路军做过7次手术。

  用纪录片记录历史细节,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这需要耐心、眼光、毅力和大量的翻阅,当然还要行万里路,不怕失败和吃闭门羹,经过细节的展示才能真正探索到历史真实的深处。

  记者:《贝家花园往事》中大量史料是如何得来的?

  张同道:贝家花园是当年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位于北京海淀区北安河村的贝家花园,如今已经被修葺,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当初想找贝熙业的相关资料,不料处处碰壁,或者缺少相关档案,或者被拒绝。2013年11月,我们在巴黎15区一座百年公寓里见到了贝大夫的儿子,其间的采访也是一波三折。此后,在驻法使馆的热情支持下,每过一周或两周,对贝熙业素有研究的张伟参赞便跑一趟贝大夫的儿子那里,取到资料,再发回国内。北京大学的秦海鹰教授曾下了一番功夫,译出了耗费10年心血校译《红楼梦》法文版的铎尔孟的遗嘱和贝熙业的日记、书信,其中还有贝大夫离开中国前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正是周总理最后批准吴似丹随贝大夫出国赴法的。

  记者:这部纪录片披露了哪些历史细节?

  张同道:贝大夫援助八路军的具体细节最为感人,他经常从城里住所东城大甜水井甲16号去西山的贝家花园,再由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接,贝大夫骑自行车运药,载重几十公斤,行进在崎岖土路上;另外还有不少爱国青年,出北平城到贝家花园,翻越妙峰山,奔赴平西抗日根据地。

  这部纪录片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创作团队先后多次赴法国和美国调查,首次披露珍贵信件和手稿200余封,查阅资料1000余卷、档案800多份,收集图片1500多张,访问了上百位当事人、见证人、有关专家,翻译了法文书籍50多万字,既有口述史,也有史料的发掘和当年场景的展示。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展现中法文化百年交流的历史和贝大夫冒险援助八路军的情节,也想抢救已被遗忘的珍贵情景和文字资料。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8日 17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