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海龙屯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揭田野考古的日子

本报记者 杨雪梅
2015年07月06日08: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田野考古 每个日子都不平淡(治学者)

  左图:海龙屯上的考古队员在飞龙关。
  右图:海龙屯考古队(前排右一为李飞)与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来现场考察的塔拉在工作站合影。
  考古队供图

  北京时间7月4日16时,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三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三十四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四十八项世界遗产。

  几乎在第一时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在海龙屯工作多年的李飞发了条微信——海龙屯:贵州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的同行,纷纷跳出来祝贺。这其中,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他曾邀请李飞和贵州省文物考古所的同事走进北京大学,向学生们讲述“土司的世界”。中山大学的徐坚一直研究土司制度,一直惦记着去海龙屯小住几日。

  在西藏做边疆考古的仝涛则直接说:屯主辛苦了。

  2012年,田野考古与申遗同步开展

  早在6月26日,李飞就在自己的微信里用了“申遗倒计时”,那时离最后的揭晓至少还有一周的时间。大家都可以体会到他的度日如年。

  不过,两千里疆土家与国,九百日考古苦与甜,并不只是为了静待一个结果的揭晓。

  海龙屯是山地军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攻防结合、寓攻于防,层层设关,关关相卫,唇齿相依。环屯城墙、屯前六关、屯后三关等历史遗迹,历尽风霜仍傲然屹立。文献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遵义古称)宣慰使杨应龙被逼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全力围剿。最终,明军攻破海龙屯,杨应龙自缢。自唐末至明末,从杨端到杨应龙,传27代30人,杨氏统领播州达725年。

  900天是什么概念?

  2012年度,275天;2013年度,151天;2014年度,341天;2015年度已经过去的100多天……

  今年5月去海龙屯,自然就邂逅了海龙屯的“屯主”李飞。一直久闻他的大名——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正式启动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4月2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海龙屯,展开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的介入,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具象支撑。

  275天。2012年,李飞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迄今为止他们职业生涯中最长的一次田野考古。

  瓦当、瓷器碎片,传递出动人的历史细节

  考古队的工作重点是危岩上的“新王宫”,也就是统治播州700余年的杨氏最后覆灭时的那座在火光中成为废墟的宫殿。

  新王宫是相对老王宫所说。老王宫坐落在中央板块上,新王宫居其北,彼此相距约200米。考古发掘显示,新王宫是一组以中央踏道为中轴线,依山形层层抬升,各抱地势,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从残存的高敞台基,硕大柱础,精致瓦当,威严脊兽,还能大略想见新王宫旧时模样。

  “新王宫”大体遵循了“前朝后寝”的平面布局,与明紫禁城“前朝后寝御花园”的格局较为接近,显示“新王宫”的设计理念可能受到了皇宫的影响。

  一些细碎的碎片反倒最能传递信息。

  新王宫出土的瓦当,全以莲花为饰,小巧的莲花灿然绽放,花瓣之外,又环以曲线,形成重重莲瓣,荡漾开去。

  还有各种脊兽。先秦时期的建筑中,便有以鸟为脊饰的。这些装饰在屋脊上的各式走兽,俱用陶土烧成,粗犷大气,望之令人生畏。但也能让我们想象它们是如何成为整个建筑美丽的冠冕。

  在新王宫的清理过程中幸运地发现了三处厨房的遗迹。砖砌的灶台已经残破不堪,若非四围散落的灶灰、炭屑、破碎的器皿和琢磨精致的石盆,无论如何也不会使人想到这便是厨房。在9号建筑的一房间内,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碎片,包括精美的青花。这些青花瓷来自千里之外的景德镇。

  海龙屯仍有很多秘密,考古工作还将继续

  2012年之后,考古队在屯上安了家,每年都定期开展田野考古。

  很偶然的机会,考古队收养了一条被遗弃的狗。它的大名叫张二妹,如今都已经成为狗妈妈了。

  也许你想不到,李飞手机里张二妹的照片最多。张二妹见过大世面,陪过省长调研,也陪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对山上山下的路熟悉得不得了。

  “青山万重,古屯一座。残垣十里,雄关九个。茅屋两楹,野人五粒。豆腐两块,土酒三盅。闲书半册,牢骚一箩。碎瓷万片,青花朵朵……”李飞把那些日子称为屯上的日子。白天发掘,但夜深人静时,他就写考古手记。他的妻子是记者,充当了第一读者后,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在《贵州都市报》连续刊发。他一共写了36篇,每一篇都灵动飞扬,既有考古学家的沉着,又有诗人的跳跃。当年海龙屯的考古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的手记则被称为是最成功的一次公众考古,现在已结集出版。

  李飞说,海龙屯的考古发掘,让他意识到,要逼近真实,有时需要注意三种“田野”,即考古的田野、文献的田野和口碑的田野。由于杨氏在当地的影响巨大,各种传说特别多,在三者的互证中,有些传说被否定,而有些传说并非子虚乌有,成为开启真相的钥匙。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也认为,海龙屯的考古发掘离不开相关文献的辅助,因为查了很多文献,才会知道你挖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如何对一些局部进行解释。

  今年的4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前文化顾问理查德·恩格尔哈特来到了海龙屯。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他曾经去过全球百个遗址,他认为海龙屯不仅在考古及历史方面吸引人,同时也是他在中国见过的管理最好的遗址之一,“完全没有被商业的东西冲淡主题”,遗址区内发掘出来的遗物、杰出的建筑、景致及展示中心,非常和谐地组成了既有历史内涵又有较好管理的文化景观。他认为海龙屯接下来的挑战是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如何应对激增的游客数量。

  而对于李飞来说,短暂的兴奋过后,屯上的日子还得继续,相关的考古也会继续。虽然春夏多雨,冬日凄寒,但看多了杨氏家族700年的传奇,李飞觉得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值得认真对待。

  况且张二妹会不离不弃地跟着他去散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6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