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建水紫陶回炉重生:从濒危产业到数亿产值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15年07月10日07: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建水紫陶 回炉重生

  五色陶土、紫色陶器,云南建水县城西北三里地的碗窑村,全村80%以上的劳动人口从事紫陶行业。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个数亿元的产业。

  普洱茶的异军突起让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在昆明市官渡区的一家茶叶批发市场,除了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店也随处可见。“虽然还无法和宜兴、景德镇相比,但建水紫陶已经成长为一个数亿元的产业。”建水县紫陶办主任李绍宽说。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一直有“宋有宋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而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特有制作工艺,更是让建水紫陶独树一帜。清末民初,烟斗的盛行也带动了紫陶整个行业的发展。

  然而,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手工作坊改为国营,建水陶主要用来制作生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装饰特色无从施展,建水陶也随之淡出省外。即便在那个时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锅还是有着不错的销路。但数十年的流水线生产还是让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云南壶泡云南茶、用建水紫陶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随着建水紫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李绍宽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如今已经超过300家。

  本地的年轻人、景德镇和宜兴的手艺人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更多可能

  有的人对市场天生敏感,就是在2004年,田波辞工回到建水创建了陶茶居,成为建水紫陶产业最早的一批从业者。他将厂里的产品分为两大类:汽窑烧制的紫陶落款陶茶居,是厂里的品牌。传统柴窑烧制的紫陶则落款创作者个人的名字。

  实际上,投入紫陶产业的并不仅仅是当地人,不少景德镇、宜兴、广东等地的制陶人也来到建水,为建水紫陶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毕竟建水紫陶近十几年才恢复元气,在市场上的表现还不是很亮眼。从价格上看,一方面由于是手工烧制,很难找到低于百元的建水紫陶茶壶。另一方面,由于名气不够大,超过万元的紫陶产品也不多见。

  低不下来的背后,是建水紫陶至今没有实现工厂化批量生产。虽然当地政府曾尝试引入大规模企业,但收效甚微;高不上去的背后,是建水紫陶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虽然在云南名气不小,但在全国的认知度并不高。

  田波认为,建水紫陶的成长需要时间,“现在关键是先生存下来,把技艺传承好,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才谈得上出精品、出大师。”

  现在,紫陶行业最缺的还是人。尽管从事拉坯、装饰这些工种,月工资已经超过万元。

  看到了人才缺口和市场前景,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专门开设了陶学院,第一批毕业生实现了全就业。“学校既有现代汽窑,也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柴窑,像贝山等紫陶企业会派员工到我们学校培训,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很抢手,工作不愁。”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校长张兵说。

  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既学习传统的紫陶烧制工艺,又会学习现代艺术理论。“年轻学生更愿意创新,不拘一格,他们是建水紫陶的希望。”陶学院管委会主任史婧婧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0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