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部分经典作品难寻"安身之处":作品当励志莫"励欲"

朱磊
2015年07月23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作品当励志莫“励欲”(新评弹)

  朋友最近想读书,从网上的畅销榜单里找了些书目给我看,看完不禁苦笑,除了一些小说类,最多的竟然都是一些标榜着“速成”“稳赢”之类的成功学书籍,要不就是一些胡乱编造的“心灵鸡汤”。

  类似的情形很多。这些年,机场、火车站都开设了读书柜,原本是件推动全民阅读的好事情。可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总是一些所谓励志的成功学教程,抑或是一些炒股类、算命类的书籍,还总能吸引不少人围观,而一些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却很难在这些寸土寸金的展柜里,寻到“安身之处”。

  社会浮躁,令原本该启迪心智、引发思考的书籍也卷裹其中。这种现象,曾让著名作家周国平愤愤不平,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他评价这些所谓的“文化作品”:“全部都是垃圾,不是励志,而是励欲!”

  改革开放30多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一方面推动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却也滋长了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之心。一些人为了迎合这种社会心理,不惜东扯西拉,胡编乱造,用夸张的包装和标题来吸引读者;用真真假假和耸人听闻的故事来误导大众,用肤浅与欲望来“润色”内容,哗众取宠……放之任之,出版市场会走进“死胡同”,社会风气也会滑向低俗与堕落。

  要知道,文艺作品本应培养志趣,而不是助推欲望,本应春风化雨育沃土,而不是助长低俗之风。文艺作品应是一种引领和指导,是高于社会价值水准与审美趣味之上的精神“灯塔”。

  对此,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能够加大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监督与奖惩,这固然重要,但创作者的自律与自觉,其实更重要。当年,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的麻木,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今天,作为培养精神沃土的文化人,固然不需要那么大的牺牲和勇气,可为了创作耐得住暂时的寂寞,“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应是起码的要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众应提升自我文化追求,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标榜速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打个简单的比方,现在市面上,好多硬笔字帖号称“30天能写一手好字”,可稍有常识者都知道,字哪有30天就能练成之理。因此,对于这些“速成”“发财”字眼的产品,理应保持戒备之心,少捧为好。受众的精神需求高了,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情形自然会少,文化土壤的“肥力”才会增厚。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3日 17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