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做客文化讲坛

国有文化企业的责任:用创造力拍好主流价值电影

2015年10月08日08:3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用创造力拍好主流价值电影(文化讲坛·国有文化企业的责任)

 

  ●文化企业多出几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可能要比多几个亿的利润,对于社会进步,意义更大。

  ●许多人是通过好莱坞电影了解美国的价值观。中国电影弘扬中国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理所应当。

  

  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企业的逻辑起点在于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

  我记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艾伦·贝克曾在中国发表演讲,一开口就说:“我变成一个孤独的布道者了。我想讲的题目是怎么拍一部好电影,但我听到所有人都在谈论怎么追求高票房。”在美国,很少有拍电影的人一开始就冲着5个亿或10个亿票房去,他们的逻辑是:我拍了一部好电影,自然有票房。如果电影制作者都围绕票房去策划和生产电影,就容易出现偏差。

  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企业的逻辑起点在于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这是前提。精神产品有两个价值,首要是文化价值,同时又必须有经济价值。在社会财富创造的格局中,文艺创作的精神价值,应该优先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这样的逻辑起点,决定了社会效益第一是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功能和原则。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在我看来,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纠正目前一些唯收视率、唯票房的现象,但更根本的目的还是夯实我国文化基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企业,才能引领国家文化发展。

  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一旦发生冲突,经济效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应该服从于社会价值。毕竟,如果舍弃社会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可能是负面的。

  但社会效益第一并非社会效益唯一,不是不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第一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则是它的追求目标。毕竟文化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经济效益意味着没有社会效益。如果没有读者或观众,好作品的社会价值就难以圆满实现。坚持两个效益统一,对文艺创作生产、对国有文化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企业肩负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的两重任务,要“体现价值观,提升竞争力”

  实事求是地说,国有电影文化企业在建立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曾在两个环节有过脱节。第一个是拘泥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敏感性不够,与在市场环境中崛起的民营电影企业相比发展要弱些。第二个是与资本市场的脱节,在上市融资过程中,国有电影文化企业又慢了几拍,主要是因为解决历史包袱和体制机制变革需要时间。

  这些年来,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国有文化企业立志变革,虽然沉重,但已迈开脚步。上影和中影等一批国有电影企业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并将先后完成上市融资等工作。

  电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的整体布局很重要。目前的电影企业,有的在制片上领先,有的在发行上领先,有的在影院建设上超前,上影选择的战略是建设创作、市场、技术、片场等完整的产业链。虽然产业链的部署和发展需要厚积薄发,但一旦形成产业链优势,就具有了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上影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这说明企业发展是健康的,效益增长是明显的;去年上影净利润比前年增长了30%,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又超过30%。较快的发展说明,上影10年前布局的产业链正慢慢长成大树。

  文化企业具有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的两重性。要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企业必须做强做好。在决策过程中,对于一些将两个效益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相对容易做决策。比如,上影近年来出品的电影《东京审判》《天将雄师》和电视剧《亮剑》《心术》等。其中,《亮剑》重播率超过3000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但策划一些重大历史题材,就会有一定市场风险,比如上影推出的电影《辛亥革命》等。这时的判断和决策,就应该有社会效益第一的社会担当。当然,前提是企业应该保持经济利润的良好增长。“体现价值观,提升竞争力”的要求,就辩证指出了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过去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考核,有时是“两张皮”,创作中要求体现社会效益,但在考核时并不考虑,只讲利润、营收、成本等经济指标。现在,指导意见已明确要求,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上海率先提出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权重达到60%左右,并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社会影响、创作质量和数量等具体指标中。

  事实上,文化企业多出几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可能要比多几个亿的利润,对于社会进步,意义更大。

  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果我们的电影更多样,吸引更多观众,中国电影市场会更辽阔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对社会效益理解得太狭隘。社会效益,对于文艺作品来讲,就是能够表现历史进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它是一种思想精神和艺术力量,不受题材或主题的限定。

  如今,中国电影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过去对电影的理解都被技术和市场趣味带来的变化冲垮了。过去没学过不敢当导演,现在可以靠技术弥补现场执行人在专业上的不足,谁都可以当导演,这是技术带来的平民化;阅读的浅薄化、碎片化导致年轻观众不喜欢太深沉厚重的东西,经典的表述变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再加上有些制作者又刻意将市场作为唯一引领,只要一部电影赚钱了,就群起模仿,艺术创造力因此变得稀少而珍贵。

  电影强国需要强大而健康的市场支撑。中国电影票房今年毫无悬念可以超过400亿元,增长依旧超过30%。同时,逐步调整市场观众结构变得重要起来。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主要由17岁到25岁的年轻观众支撑,他们的票房贡献率在有的年份甚至达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两头的观众在流失,电影慢慢变成“青少年专用产品”。如果我们电影更加多样化,吸引到更多观众,中国电影市场就更辽阔。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许多人没有到过美国,但通过好莱坞电影认同了他们的价值观。所以,中国电影弘扬中国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理所应当。

  有人认为,现在观众对体现主流价值的电影接受度不高,这种判断不够全面。之所以有些主流价值电影的观众接受度不高,是因为创作者内心对于体现历史进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不够。中国社会变革的艺术化表现,需要有耐心、热情、创造力的艺术家来完成。

  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少数,如果这些少数派被商业化排挤到边缘,那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就很少了,结果只会是一个“镀金”时代——什么东西都涂上一层金粉,过不了多久金粉就会脱落。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应该是更多优秀作品,由此树立起中国电影的高峰。

  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玲娟 

  栏目统筹:本报记者 肖家鑫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8日 20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