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纪录片《南宋》:指向创造历史辉煌背后的精神力量

夏燕平
2015年12月17日09: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纪录片《南宋》海报。

  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今人多基于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因为有“百家争鸣”,我们敬畏先秦诸子;因为有辽远疆域,我们膜拜汉唐雄风。有一个时代,她有灿烂的文化,伟大的发明,先进的科技,富庶的经济,正义的精神……后世却概之以“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小朝廷”,这便是南宋。

  对于南宋的认识框架建立于近代。近代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侵害,知识分子怀有强烈的民族情结,希望中国能收复失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种种因素让人们对南宋的评估,放大了其卑躬屈膝的一面,轻视了其经济、科技、文化辉煌的一面。

  纪录片《南宋》创作团队的前一部作品为纪录片《西湖》。在“疏浚”西湖的历史沉淀时,我们触摸到了南宋历史的边缘,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对南宋的认知只停留在林升的那首诗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们决定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这是先贤730多年前的遥望,也是历史赋予后人的责任。

  纪录片选择了南宋历史具有开创意义的几个方面: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制度思想的成就,分别集成七个篇章:《遥望中原》《临安梦华》《诗词流域》《宋画江山》《戏文南北》《发明时代》《回望未来》。这些成就其时开天辟地,其后延祚至今。

  意欲“还原”,必然要经得住时间和地域的拷问。因此,我们格外谨慎地对待《南宋》的文本。三年多的制作周期里,一大半耗费在撰稿上。初稿十集,我们保留了两集;二稿八集,我们废掉了四集;三稿七集,我们又重修了两集。四稿终于完成,但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还是被心中的纠结撕扯得“支离破碎”。

  纪录片《南宋》指向的是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南宋。

  投降派皇帝赵构,却也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印刷、指南针在南宋时期才真正作用于社会生活;中国戏曲是在南宋时期真正诞生的;中国园林文化在此时逐渐由皇家走向民间;中国的儒家学说、中国的道家思想、中国的佛学、茶文化、刊印着许多哲学、科学、艺术的大量书籍,都是在南宋时期大规模传播到东南亚一带,而后影响世界……

  近代思想启蒙者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南宋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承秦汉唐北宋,下启元明清至今。如果没有南宋的152年,金人在1126年即占领全境,那么,中华文明的存续和发展,还是一个谜。

  纪录片《南宋》更在于指向创造历史辉煌背后的精神力量。

  历史之于我们,重在精神。南宋,同样传下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力量。岳飞慷慨赴死,坚信“天日昭昭”,文天祥浩然正气,留照“丹心汗青”;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殉国,谢枋得不为贰臣绝食自尽……南宋与元军最后一战崖海大战,宋人浮尸十万,无一人投降。南宋灭亡后,更有大批志士仁人或一死明志,或隐居不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南宋遗民群体。

  2300多年前,在一穗书灯之下,孟子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就等于人没有了脊梁骨。这种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高歌,在社会安乐之时更须谨记。

  几年前,一部《西湖》充分显现了文化的向心力,更成为杭州这座城的新名片。她让无数熟悉西湖的人一游再游,向往西湖的人说走就走。《西湖》仅仅碟片的发行收入,就大大超过了投资。而《南宋》的未播先红,更证明了文化强大的向心力量。

  《南宋》在浙江卫视播出第一、二集后,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这让我们的工作找到了价值所在。我们如此投入地创作《南宋》,除了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意义,更主要的源自内心的一份不甘,不甘于制作一部很快就会被遗忘、会消失的纪录片。我一直认为,中国不缺少纪录片,而是缺少高质量的纪录片,缺少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不计心血的“良心之作”。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诸多成功的纪录片,其实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沉淀之作。而在当今影像阅读的时代,纪录片宛若此中的善本,我们决心作雕刻善本之人。诚如宋人所言:“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

  (作者为纪录片《南宋》总导演)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7日 24 版)

(责编:王艺锭、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