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首发:每个人都是一部文明史
王安忆
最新长篇小说《匿名》首发,王安忆接受记者采访:
12月27日,2015年的最后一个周末,王安忆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份文学的新年礼物——长篇小说《匿名》新书出版并举行发布会,王安忆与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张新颖展开精彩对谈。作为国内文坛名家,王安忆已经为读者奉献了12部长篇,每本书都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更出乎你的意料。
故事开始于一起阴差阳错的绑架。绑匪把他抛在荒芜的深山,失忆使他忘记了一切,当他在山野村镇遇到那些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命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主人公被抛入文明的褶皱
小说发生的背景“林窟”——这个丰富而混杂,曾经一度繁荣,今天却已然消亡的小文明社会并非来自王安忆的凭空捏造,早在王安忆201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林窟》和散文《括苍山,楠溪江》中已初见雏形,而故事的人物原型则脱胎于她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听闻的一个大学教授失踪的故事。
这部长达35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故事主要讲:一个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司的上海老头被误会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在经历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抛入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的褶皱之中。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被迫中断,他远离了现在城市文明,遗忘了姓名、身份和来路,改变了身形面貌,只记得语言与文字。于是,在褪去了文明的外衣之后,他不得不进行人类的二次进化,在这片原始蒙昧的匿名天地中艰难求生。
作者介绍,她无意于将《匿名》写成一个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也无意于让故事的主人公上演一出当代版的“鲁滨逊荒岛求生记”,而是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正如文学评论家张新颖所概括的:“王安忆新书写的是历史,人的历史,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走近一群畸零人的奇情世界
在小说的下部中,“他”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丧失赖以生存的根本,被迫逃离林窟,重新走进久违的尘世烟火,进一步继续着人类的文明进化之旅。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再度涌入他的生命,他如同一张细致绵密的蛛网上的中心一点,串联起小镇九丈养老院、县城新苑福利院、嘈杂热闹的民间与波涛诡谲的江湖。在这个文明与混沌交织、被主流社会所忽略和遗忘的角落里,存在着一个由一群畸零人所构成的奇情世界。无论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紫孩子“小先心”、来自神秘的枸杞生长地的白化病少年鹏飞,还是从种植靛青的山坳里走出的江湖人士敦睦、相依为命而又关系微妙的绑匪麻和尚和哑巴二人……这些生存在山村野镇中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都似乎无来路、无归处,各自的命运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无根的乡愁,各自代表了一段文明的浮沉。在这片蛛网的颤动中,失忆的他如同一台重启的电脑,在被命名为“老新”和“吴宝宝”的过程中逐渐拼凑出一块块自我记忆的碎片,也拼凑出一块块被遮蔽的整体文明的碎片。
一次极具冒险的大胆探索
王安忆是一位以绵密的思考见长的作家。在小说《匿名》中,纷繁的生活表象和曲折的故事进程退居其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我、历史、时间、文字的深入思考。王安忆本人表示:“以往的写作偏写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人物言行,故事走向,大多体现了小说本身的逻辑。《匿名》却试图阐释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跟以前不是一个路数的。这种复杂思辨的书写,又必须找到具象载体,对小说本身负荷提出了很大挑战,简直是一场冒险。”
《匿名》对于作家的写作来说是一次挑战,对于读者的阅读同样也是一次挑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和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辩驳。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表示:“《匿名》是在试炼作者对当代社会认知能滑行多远。我认为她的文学探索是具有先锋性的。”有的读者认为《匿名》是一部刷新了新高度的作品,是一部“烧脑”的小说,“需要反复读”,“读来处处有惊喜”。
对话王安忆:
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作家
广州日报:给读者介绍一下这部新作的创作过程。
王安忆:这部小说写了两年零5个月,以往写好《天香》、《长恨歌》,我心里面总是觉得有几分胜算。但是写好这部小说以后,我就是很困惑,从来没有那么急切地想听到一些回应。我是同时给了三个地方,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是《收获》,一个是中国台湾的麦田出版社。第一个回应的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开了一个在我看来是史无前例的新书发布会,这都是令我感到不安的事情,我是一个很怕出丑的人。
广州日报:您的作品比较偏向于现实主义,新作是否有所变化?
王安忆:我确实不是浪漫的,比如说我要让《匿名》里的人物到荒山里面去,我要花十几万文字,而雨果他一下子让卡西末多上了天,这是大师。聪明的作家一个字可以点到穴位上,我不是聪明的作家,我没有那种飞扬性,我还是按部就班的,每一个合理性我都要考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