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传统春节如何现代化

何安安
2016年02月10日08:56 | 来源:北京晨报
小字号

年年要过年,年年过新年。虽说已经过了除夕和正月初一,不过,猴年的春节假期也只能说刚刚开始。

随着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大家对过年的理解也是年年不同。不过,归根到底,过年过年,过的就是“年味儿”。正如民俗专家、北京民俗学协会秘书长高巍所说:“只有去追求年味儿,才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

不回家过年

也要兼顾家人

在过去,人们都是回家过年,和老家儿(长辈,多指父母)、兄弟姐妹等家族成员一起过,寓意人丁兴旺。因为农耕社会环境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祖祖辈辈耕耘,有一种对土地的眷恋。所以说,回家过年是农耕社会习俗的产物。

到了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在很多地方,只有老人、孩子在乡村留守,青壮年则在城市打拼。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对回家过年、和长辈一起过年的意识开始淡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乡村原有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很大差距,对家乡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等于年的习俗被淡化了,相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年的民俗?

过年有三大主题:一是通过祭祀,表达感恩;二是通过走亲访友,表示新春祝福;三是通过逛庙会等活动,愉悦身心,休养生息,为新一年的劳作开始做准备。这三大主题,从现在来看,内容虽然更加丰富,但核心并没有变。所以,我们不必为年过得变味儿而感到担心,相反,我们需要结合今天的时尚,打造符合当下的新民俗。当然,这个新民俗一定不能脱离于传统,而且必须要有所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祀,以至于阴历的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种仪式的核心就是感恩,感天地之恩,感神灵之恩,感祖先之恩。通过不断的感恩,让我们心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对过去的一年有个交代,做个总结,接下来才能更好地迎新。

现如今,过年期间,很多人选择去外地、甚至出国旅行,这并没有违背过年三大主题——过年的一大主题就是娱乐,放松身心,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当然,我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对社会、对家人的责任,应该兼顾关爱老人,注重家庭亲情,比如可以留一两天时间陪伴家人。

一起守岁可以沟通亲情

早年间,衙门里边到腊月十九就封印。之所以会这么早封印,就是鼓励大家提早去为过年做准备,至少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可以办这件事,这样营造的年味儿就非常丰富。千万不要等到除夕、初一,才去正正经经过年,就像童谣里说得那样,“过了腊八就是年”。

守岁是除夕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最早人们把岁当作一种怪物,只有睁着眼不睡觉才可以防止这种怪物的侵害。这体现出,当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到来之时,外部环境是不安定的、动荡的,在这个时间点大家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

和家人一起守岁,除了体现合家团圆之外,还可以沟通亲情。大家一起聊聊天、包包饺子,把一年里彼此的恩恩怨怨、相互挂念都包在饺子里。等到子时,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这时候,彼此间的亲情和新年祝福都通过子时的饺子达到高潮。

守岁可以让我们沟通亲情、相互关心,是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习俗。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再守岁,或者不再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守岁,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看春晚是最近三十多年来的一个民俗,当然,这个民俗是在不断衰落的。早些年,我们生活比较单调,有这样一个电视节目很稀罕。但现在不一样,不但有中央台春晚、地方台春晚,还有戏曲春晚、相声春晚等不同主题的春节演出活动,无形中淡化了全民春晚的重要性,这正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我个人不主张把全民看春晚作为一种民俗,因为众口难调。比如今年,六小龄童到底上不上春晚,反响很强烈。这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想法都不相同。

年夜饭吃的是家的味道

说到过年,我们就会提到年味儿,因为它反映了年的本质特征。只有去追求年味儿,才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这种年味儿,不是谁赐予我们的,也不是等来的,相反,一定要我们主动参与、主动创造,而且要和亲戚朋友、社会各界一起去创造。

前年有媒体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北京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数还是选择在家吃年夜饭。为什么?因为年夜饭既不是简单的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果腹,年夜饭吃的是老辈儿传下来的特殊口味儿,吃的是家的味道。就好像同是红烧肉,各家做出来的口味肯定不同;再比如饺子,同是白菜猪肉馅,做出来也一家一个味儿。

说起饺子,这是北方人过年都会享用的一道美食。早年间,经济条件不好,我们只能用一顿饺子来改善生活,体现年味儿。舒乙先生讲过一段故事,说老舍先生小时候家里穷,除夕晚上连顿肉馅饺子都吃不上,扒在别人家窗户底下眼巴巴地看。这个时候,老舍的妈妈把老舍带回家,说“咱家里穷,不能拿肉馅给你包饺子,但妈用心给你包”。用心包的饺子,它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不过,早年间家庭条件好些的人家,年夜饭并不吃饺子,而是会吃平时不太能够做的菜。吃什么?没有统一标准。就北京地区来说,主要有蒸米粉肉、炖红烧肉、家常带鱼、炸丸子、炸豆腐、炸排叉等,还有一些干菜,拿水泡发了炖肉或者熬白菜。北京的熬白菜里有一种特殊的肉制品,其他地方没有,就是炉肉。炉肉是老北京的传统名菜,有点像烤鸭,要把肉贴在炉壁上,用火烤,烤得外焦里嫩,是做砂锅丸子等菜肴的必备品。炉肉因为味道鲜美,也很稀罕,往往成为做年菜之中非常重要的品种。

饺子也会吃,什么时候吃?子时的时候吃。这个时间吃饺子,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代表辞旧迎新。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祖。这时候的饺子,是一种体现年的主题的民俗用品。遗憾的是,因为可吃的东西太多,饺子的作用越来越淡化。尤其是用素馅饺子敬神、祭祖这个传统,更是被淡忘。但我觉得这个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把它恢复起来,很有意义。

手制年礼留下新年记忆

说到拜年习俗,古今变化非常大。特别是这几年,微信、手机、电脑这些现代化沟通方式的出现,让我们拜年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便捷、多样。但我依然建议大家,尽可能当面拜年,而不是用简单的一条消息来替代。群发一些短消息,只是一种泛泛应景儿的做法。亲情的沟通,还是应该更多地见面,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众场合,见面去拜年,才能够真正达到拜年的目的。

在早年间,拜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比如初一拜年,就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徒弟给师父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向给我们提供过帮助和关心的人拜年。正月初一,趁着一大早去给人拜年,非常能够表达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初一给人拜年,一定是礼节性的。

当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们在过年习俗方面有所调整,有所改变,甚至有所创新。进一步来说,现在我们的文化修养、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所好,或者一技之长,让我们的新年祝福更加别致。举个例子来说,民间手工艺的诸多方式,剪纸、串珠、中国结,甚至于买半成品的风筝来制作完成,都为我们提供了以自己参与的方式向对方拜年的独特途径。这种祝福显然会更加直接,更加真诚,也更能体现出我们的独特情感——不需要花费多少钱,用我们亲手制作的礼物向对方拜年,这给彼此留下的新年记忆,显然是很深刻的。

高巍

民俗专家、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主要著作有《北京民俗文化史》、《燕京八景》、《漫话北京城》、《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幡鼓齐动十三档》等。 

(责编:温静、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