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日记”系列之十一
袁慧琴委员:"院带班"传承京剧 因材施教培养领军人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慧琴做客人民网 吴亚雄摄
3月13日 晴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我是幸运儿,赶上了国家对戏曲爱护、重视的好时代。今年我的提案是探讨“院带班”的问题,什么是“院带班”?简单解释就是,我们国家京剧院自己来办一个演员培训班。
中国戏曲早已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教学模式。然而,现在好多艺术院校依然是简单地、整齐划一地将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照搬进来,这可能并不适用,会出现一些偏差。有时候,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剧院之后,还要经历好多年的二次培养,这种重复培养对剧院而言是一种资源浪费!
众所周知,京剧各个行当都需要领军人物,要培养一名卓越的领军人物,需要有好的师资,一定是名师一对一地教学和打磨。“院带班”如果得以实施,就可以把国家京剧院最好的资源整合起来。各个行当的顶尖艺术家,一带一地帮带学生,那我们的后备力量就非常可观。同时,这也是对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们的艺术传承进行抢救性保护的一种方式。我们艺术研究院有专门研究中国戏曲的博士生,如果他们能介入教学,用文字或录像把每个名师教学过程给记录下来,对老艺术家们的艺术成果进行全面梳理,我想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很幸运地遇见了李金泉老师,他一直给我传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老师在教授其代表作《李逵探母》时,是根据我的条件不断地调整唱腔。他希望我永远不要模仿他,他只是给我打基础,等我基础打坚实了,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我主演的新作《曙色紫禁城》就是根据话剧改编过来的,其中可以看到京剧的很多创新之举。这个戏每个人物的每一段唱腔,一定是和戏剧冲突、剧情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它不会让观众觉得唱了半天怎么还没有唱完的感觉,会急于想看下一个情景。
21世纪的戏曲演员,我衷心希望他们具备深厚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基本功,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两者兼具,才能应对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嘉宾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慧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