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马盛德: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计划已进20余高校

2016年04月21日15:44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唐平)今年1月,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培训项目开展至今已有4个月的时间,进展情况如何?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4月21日,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马盛德介绍称,今年拟在全国57所学校全面开始研培计划,目前已有近20所学校陆续开班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浪潮,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传承在很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传承人群高龄化现象突出,年轻人的关注度、热情度不高,传承链条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让“非遗”传统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命题。在2015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1月,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据马盛德介绍,该计划旨在让现有的“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传承水平、传承人的视野和眼界有所提高,能力有所强化,“所以,我们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包括各级的非遗的传承工作者、手艺的掌握者,送到高校里搞一个研修研习和培训计划”。

马盛德称,2015年的研修研习培训试点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3所高校进行,大概培训了1800多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开始,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规模有了进一步的延展。马盛德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我们拟在全国57所学校全面开始研培计划,在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面推进,计划对1万人展开培训。”

新疆作为“非遗”集聚区,民族多,地域文化非常鲜明。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也是今年57所高校中项目开展较早的,马盛德便以这两所学校为例进行了成果展示。马盛德说,“我一进新疆大学便参观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它位于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办公楼里面。它过去是该校的办公楼,后来校方专门把这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腾出来,成立了新疆大学的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里面的展品都是新疆地区各个民族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此外还包括一些文学作品、医药品方面的收藏,琳琅满目。”据马盛德介绍,培训项目是新疆地区哈萨克等民族的“花毡”技艺,“上课的教室布置得非常有民族特色,墙面、桌布、学生用具等无处不体现‘非遗’的民族的特点,地域文化非常浓。整个培训的理念和方向把握得也很好,他们请来国家级的花毡技艺传承人到现场,学校的专家老师们在这块领域也是长期做研究的,从理论到实践都表现得很专业”。

马盛德还介绍称,目前文化部官网上专门有一个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研习培训计划”的窗口,只要一点击,凡是开班的学校基本情况、教学情况,教学方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能看见。马盛德透露,57所大学是根据各自的时间和教学情况陆续开班,“到四月底,全国差不多有近20所学校陆续开班,五一前后有些其他学校也将马上开班”。

(责编:陈灿、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