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去世 未来三部曲曾风靡中国
美国思想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于美国当地时间上周一晚在洛杉矶家中安详去世,享年87岁。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第三次浪潮》经由三联书店内部发行出版后,其“信息社会”等理论在当时深受年轻人喜欢,引起很大震撼。这本书与《未来的冲击》和《权力的转移》,并称作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
□学者谈
雷颐它在中国的意义远大于美国
或许今天的中国读者对阿尔文·托夫勒的名字并不太熟悉,托夫勒去世的消息在网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不过,回到上世纪80、90年代,他的《第三次浪潮》引起的轰动效应远远超出一部社科畅销书。历史学者雷颐回忆,看到这部书时正在吉林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聊这本书。
《第三次浪潮》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影响?雷颐对京华时报记者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实际上从整个五十年代后期到‘文革’十年,我们对外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全不了解。一些新东西进来,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像《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谈到了未来社会、信息革命,很多理论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感觉像《天方夜谭》一样,但是觉得很有道理。”
雷颐回忆,当时的很多年轻人、知识分子,包括一些思想开放的老人都很喜欢这本书。他说:“当时中国正是处于打破坚冰、思想解放的阶段,它一下成为中国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资源。三联的沈昌文先生在组织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知道边界在哪里,因此进行了一定的删减。最早先是在《读书》上连载,人们就翘首以盼。1983年出了内部发行版,那时已经传得比较广了。到了1984年公开发行,一下子就像火山迸发一样,人人都在谈这本书。”
在雷颐看来,这本书在中国的意义远比在美国的意义要大,“这本书在美国影响大,但它仅仅是作为一本社会科学的书而已,不像在中国,直接参与到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针对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雷颐说:“从这本书中,我们才知道了什么个人电脑,人可以在家里上班,个性的发挥等等。我们一开始接触,确实觉得有点云里雾里的,观念很新但也有点怀疑。但是,没过多少年,个人电脑都普及了。这在当时是想象不到的,证明他是很超前的。如果要提到上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重要的几本书,这本书无疑是列在里面的。现在回看,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并没有落后特别多,就跟当时的领导人接受了‘新技术革命’有关。后来的几任领导都认识到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包括这几年提倡的‘互联网+’等等。”
□编者谈
沈昌文删减后出版引起反响
著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兼《读书》主编沈昌文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回顾了《第三次浪潮》的出版过程。他回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推荐的。当时韩女士回国一起吃饭,在饭桌上谈起了美国有一本书刚出版不久,很畅销,并且掀起了一个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热潮。
沈昌文说:“当时韩女士邮寄来了这本书,我们就先在《读书》杂志上翻译选载了部分章节。我记得当时的翻译就是我们三联的员工。”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介入版权公约,随后在1983年就进行了内部出版,并且对一些章节进行了删减,“当时删改是没有,主要是删减了一些内容,也引起了一些影响。”
为何这本书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沈昌文说:“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这本书是最早引进的美国的新书。另一方面,这本书我做了一些删减,在当时的学术界也引起了一些反响。”
三联书店原副总编辑潘振平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第三次浪潮》引进出版那会儿,他还没有进入三联工作。“当时三联书店还是人民出版社的一个编辑部,那时出的还是删减本。但是这本书出来以后就卖了好多啊,不断地再版。具体的销售档案现在不知是在三联书店,还是在人民出版社。”
谈到这本书的影响,潘振平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我们当时谈论的还是工业化的问题,但他在书里谈到的已经是后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问题。这对当时我们正在实行现代化的社会各界,是一个闻所未闻的东西。而且他这个东西应该是符合历史进程的,总体上来讲他的说法是对的,包括之后我们互联网的发展都跟这个 有关。”
□链接
托夫勒是谁
未来三部曲影响世界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这是阿尔文·托夫勒的名言。
他1928年生于美国纽约。作为杰出的未来学家,他的重要著作《未来的冲击》1970年问世。这本讨论美国未来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鸿篇巨著,在国际间引起强烈反响,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700万册,为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流行的新词“Futureshock(未来的冲击)”。据国际科学情报研究所统计表明,它是社会科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大标题中。
1980年,托夫勒的另一部力作《第三次浪潮》再一次引起世界关注,被称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杰作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的中国,《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本西方思想的流行作品,其影响力是空前的。该书预测了电邮普及、媒体互动、网络聊天和其他数字化进步,比如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等。在书中,托夫勒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阶段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1990年,托夫勒再次推出《权力的转移》,加上前两部《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并称为 “未来三部曲”。中信出版社除了引进这三部著作外,还引进了《力量的转移》《再造新文明》《财富的革命》等,作为“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丛书”出版。
2001年,托夫勒曾应邀参加以“宽带产业共繁荣”为主题的CNC WORLD 2001活动。在论坛中,他回顾了此前有人问过他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能不能跳跃一下,不经过第二次浪潮,而直接从第一次浪潮跃升到第三次浪潮?他认为,这种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跨越“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