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郝景芳入围"雨果奖"作品首出版 作品定位曾面临尴尬

2016年07月28日08:44 | 来源:京华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学类?科幻类?

郝景芳

《去远方》图书封面

《孤独深处》图书封面

因入围“雨果奖”而备受关注的科幻女作家郝景芳,近日推出了三本新书《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其中,小说集《去远方》收录了其入围“雨果奖”的作品《北京折叠》,这是该作品首次出版。郝景芳接受采访时表示,写下这个故事源自与出租车司机聊天和身边朋友的故事。另外,郝景芳提到,国内和国外读者看待这个故事时关注点不一样,“中国的读者容易关注社会阶层、特权的存在,但是国外的读者其实最关注的是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人类经济的影响。”

《北京折叠》

国内外读者的关注点不一样

小说《北京折叠》最早发表在水木社区的科幻版,2012年12月郝景芳用三天时间写完了初稿。她把北京虚构为一个三重的空间,每个空间里的人处境各不相同,主人公是一位垃圾工老刀,为了给捡来的孩子糖糖交幼儿园学费,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2014年,该小说在《文艺风赏》《小说月报》等刊发。2015年,《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把《北京折叠》译成英文,收录在《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一书中。

谈到小说的创作背景,郝景芳说:“我原来在北五环外居住的时候,周围有挺多外来打工的人,生活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地方。再就是前些年我家里的亲戚朋友也生活得非常艰难,我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另外,有一个细节我曾说过,我坐出租车的时候,一个司机给我讲他们怎么给小孩排队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排一夜,这个细节对我来讲还是触动蛮大。”

也有网友认为,小说是不是过于渲染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郝景芳表示,在与国内、国外读者交流时,她发现双方关注的点不一样。“中国的读者很容易关注到社会阶层、特权的存在,大家都关注这些我们很熟悉的元素。但是国外的读者其实最关注的是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人类经济的影响,他们关注的是假如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取代了现在的工人,这些工人失业怎么办?这对他们来讲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他们完全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去看,没有关注到政治这些东西。”

科幻写作

《西游记》在今天也许被埋没

很多读者喜欢把科幻文学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郝景芳的很多小说关注社会现实,大多会被归为“软科幻”一类。在最新短篇小说集《在远方》的前言中,郝景芳称自己的小说属于“无类型文学”,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

她觉得自己的小说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我曾将科幻小说投给过主流文学杂志,但因类型不合适,收到过几次退稿。编辑告诉我,杂志并不发表科幻作品。另一方面,同样的几篇小说也曾被科幻杂志退稿,理由是过于文学化、不太科幻,这是我在相当长时间里面临的尴尬。”

郝景芳举例说,《西游记》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奇幻文学,“它要讲述的,不是魔法与种族的对抗谱系,它所关心的比那些更现实,也更复杂,它写出的是现实世界的魔障。”而《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以非现实的情节开场,“无论是石碑下的黑风,还是补天的顽石与一棵草,都要将现实放在虚幻的大框架下。”

郝景芳称,她并不想把自己的小说与古代神话和经典名著相提并论,用经典作品为自己的作品贴金,只是想探讨类型文学对类型的局限。“我只是觉得,给任何文学作品贴标签、设定分类,从而人为设置栅栏,也许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我难免会想,如果《西游记》在今天发表,读者范围可能不会超过奇幻文学的小圈子,也不会有很多人意识到其中埋藏的复杂内容。”

问及接下来的创作打算,郝景芳透露将要写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归家之路》。她说:“这是当初写过一个三万多字的中篇,写的是五十几岁的三兄妹及他们家庭的一些事情。《归家之路》主要是探讨几代人的家庭关系,后来写完以后觉得那个小说比较散,无中心、无焦点。作为一个小说来讲,结构和描写都不是特别合格,所以现在想把这篇稿子改成一个长篇,有主人公、有主线、有故事节奏,不过现在还在大纲阶段。”

成长经历

不想被“雨果奖”影响生活

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9岁时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后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2002年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当她入围“雨果奖”后,一位知乎网友这样说:“这姑娘是当年隔壁班的学神,新概念作文她拿的名次貌似是够北大中文系免考的,然后她竟然考了清华物理系。我当时还觉得这种学神是不是若干年后出现在科研大牛名单里,结果就看到她入围雨果奖提名,真是智商碾压无时无刻不在。”

2006年,郝景芳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同样在这一年,郝景芳正式开始科幻写作,至今已发表长篇小说《流浪苍穹》、短篇小说集《星旅人》等,小说《祖母家的夏天》曾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2008年,她作为交换生赴法国留学半年。

后来,郝景芳转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开始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工作。另外,郝景芳曾学过大提琴,对音乐很感兴趣,这在她的小说《弦歌》中也能看出来。而有关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郝景芳写进了自传体小说《生于1984》中。这个书名与奥威尔的《1984》相照应,郝景芳说:“如果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历史的话,你会发现198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被称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元年,一系列政策都发生在那一年,比如金融体系的改变、国企管理权的变化等,天津就是那一年开放的。”她觉得,中国那一年发生的变化与乔治·奥威尔描述的相反,刚好是打破各种僵化的一年。

今年4月27日,郝景芳因小说《北京折叠》入围第74届“雨果奖”,再加上同时参选的刘慈欣《三体2》落选,让郝景芳的关注度一下提升。不过,当时郝景芳谢绝了很多采访,她说不想给自己内心制造一个囚笼。谈到这段时间的心态,郝景芳说,平常比较忙,“太多的关注未必是好事,会影响生活节奏。”

专家说

刘慈欣眼中的郝景芳为科幻洒上一层诗意的阳光

前几天,在郝景芳新书的分享会中,刘慈欣也谈到了他眼中的郝景芳。“我感觉她的作品有一个别的科幻作品没有的特点,她把我们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她的作品在我们主流科幻题材中,表现出一种诗意,这种诗意让人感觉到既有很古典的味道,也有很现代很前卫的感觉。”

刘慈欣把郝景芳的《流浪苍穹》与厄休拉·勒古恩的《一无所有》相比较,“她描写的两个世界在两个不同的经济规律之下运行,有不同的经济上的价值观等等。相比之下,《一无所有》就显得很冰冷、很白描。但景芳的描写有很温暖、很典雅的诗意。”刘慈欣称,郝景芳的这种诗意,让他想到科幻大师雷·布莱德伯利。

在刘慈欣看来,这种诗意在国内的科幻创作中有不可替代的色彩,他也希望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能够获得今年的“雨果奖”。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责编:欧兴荣、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