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伍必端:画画至少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

近日,“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在央美美术馆开幕,展出的200余件作品涵盖了素描、速写、漫画、插图、版画、连环画、水墨、彩墨、油画等多种形式,首次系统回顾了他70余年艺术历程。伍必端被誉为画界“多面手”,谈及创作,90岁高龄的他谦称自己“没什么理论支撑”,但作为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绘画组的第一届学生,他始终记得陶先生当时对他们讲过的一句话,“为老百姓画,画老百姓”。伍必端说,不论是画什么,“至少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展览
大部分作品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筹办了半年多时间,是伍必端首次回顾性个展。执行策展人郭红梅告诉记者,展出作品来自多处,“不仅有央美的馆藏、艺术家的自藏,还得到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书画室等艺术机构的支持”。
从现场可见,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序,“从伍老13岁创作的第一幅版画及其15岁公开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的第一件木刻为开端,分为‘投身革命’‘抗美援朝’‘教学下乡’‘留学苏联’‘致业版画’‘文学插图’‘彩墨我心’七大板块,
创作时间跨度逾70年”。郭红梅说,由于展览空间的限制,“现场只展出各个阶段的一部分代表作,而随展览出版的画册则收录了将近600件珍贵作品”。殊为难得的是,这次展示了很多代表作的原版,涵盖了木版、铜版、综合版、纸版以及珍贵的麻胶版。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100多张文献照片,其中建国前和育才学校时期的照片非常难得。范迪安认为,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伍必端艺术实践与创作最为全面的一次综合呈现。
□创作
如果没有学艺术可能会流浪街头
伍必端出生于1926年,后在战乱中流落街头,1939年被保育院选送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绘画组学习。伍必端曾说,“如果没有育才学校,我可能会一直在街头流浪”。
1941年,15岁的伍必端创作了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并发表在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回忆自己在育才学校的学习,90岁的他颇为感慨,“当时,陶先生对我们画画的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为老百姓画,画老百姓’,就这么几个字,我一直深记在心”。从那时开始,伍必端便坚持这样的观念,“画画至少
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
在他70余年的刻刀和画笔下,既有勤劳朴素的劳动者、勇敢的志愿军,也有希望的田野、壮美的山河。作为艺术上的“多面手”,无论是版画、素描还是插图、速写、彩墨,范迪安认为,伍必端的作品在朴素中蕴涵着感人的力量,“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始终带有与所画的人物进行对话的特点,真正把表达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作为塑造的重点,因而,他的许多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很大的共鸣,引发强烈的反响,他在真实的生活感受基础上,一直坚持进行艺术形式的探索”。
□教学
在央美大胆创立丝网版画工作室
伍必端是央美版画教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他担任版画系主任期间,积极推进版画系各个版种的设立,“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胆创立了央美丝网版画工作室,成为丝网版画进入大学教学体系的中国首例,促进了版画教学的专业化,使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学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范迪安说,在伍必端的推动下,后来央美版画系增设了插图工作室,成为艺术院校将插图学科化的最早案例。
伍必端为教学倾注了精
力,即使是退休以后,他仍旧心系版画系的发展,“每当有教学上的新发现和创造,我都要让伍先生看一看”,央美版画系教授高荣生与伍必端有着40余年的师生之情。在高荣生看来,伍必端是一位非常开明的教育家,“1980年,我们大三的时候,当时实行工作室制,伍先生任插图工作室主任。尽管他上课的时间不多,但教学组织工作非常出色,他力邀了那时中国装帧、插图的几大名家来学校给我们上课”。日后,当
自己走上讲台与学生们分享当年的学习时,高荣生总免不了要跟他们“炫耀”名师们上课的风采,“像这样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提及与学校的感情,伍必端坦言,自己经常记挂着学校。看到学校不足的地方,“有时候我也在私底下讲点儿‘怪话’。但是,我的‘怪话’像是发现了亲人的缺点就一定要说出来一样”。他已然把自己教学的地方视为了自己的亲人。(易小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