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董琦张威谈国家南海博物馆:三大亮点值得期待 瓷器是特色

2016年09月14日16:03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南海之约’——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专家座谈环节(人民网 于凯 摄)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 (唐平)今天上午,“‘南海之约’——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隆重举行。以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讲好国家南海博物馆的故事”为主题的专家座谈成为了发布会的一大亮点,国家南海博物馆专家顾问团成员董琦、张威,以及嘉宾主持人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丁晖共同展开了精彩对话。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领略到南海的灿烂文化,又如何让静态的文物资料“活起来”?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看法。

谈到国家南海博物馆设置的六个陈列展览的展陈特点,董琦以“聚焦南海”、“古今并重”、“相互辉映”三组关键词来概括。董琦首先详细介绍了国家南海博物馆“聚焦南海”这一显著特色:“博物馆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另外一个是‘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另外,还有四个专题展览:全国九个省市多家博物馆共同合作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展’、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对话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南海水下考古成果展’,以及从马来西亚引进的‘马来西亚航路展’。”国家南海博物馆的第二大亮点是“古今并重”,对此,董琦解释说:“它不仅展示南海自然生态,也展示当下对南海资源的保护工作。”那么,第三大亮点“相互辉映”该做何理解?董琦将其中的奥义徐徐道来:“就是南海的自然生态与南海的人文历史相互辉映,在别的国家级博物馆和各省级博物馆中,这样的展陈方式很少有。”

据介绍,在国家南海博物馆的展陈中,水下文物,尤其是古沉船上发掘出来的中国瓷器将是一大特色。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水下考古工作的专家之一,张威介绍了国家南海博物馆展陈中水下考古成果和展品的基本情况。张威表示,国家南海博物馆获捐赠的文物中,有很多是他从事水下考古发掘工作30年来首次见到的,“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外销瓷具有典型意义,像景德镇的青白瓷、白瓷的执壶等都非常有代表性。我认为,捐赠文物中一件有文字的元青花非常重要。我见过有文字的瓷器,标注的是商人的名字或印记,但是用青花字这么明确地在瓷片上标明目的地,应该是国内首次见到,也是首次发现。”

张威还认为,南海水下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展示、收藏意义,而且在维护南海主权问题上,也可以用这些文物来说话。张威表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在经营这条航线,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们从历史上说明了在南海这片广袤的海域中,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经营、开发、利用南海的。”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用更新的科技手段,让人们能足不出户就领略到南海的灿烂文化?董琦表示:“在未来国家南海博物馆的规划当中,除了六个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之外,还要建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博物馆,就可以把国家南海博物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文物库房里头的精美藏品,向全世界人民宣传展示。”

如何让静态的文物资料“活起来”,让展览在庄严肃穆之外增强趣味性,也是国家南海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对此,董琦提出建议:根据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结构的人群的不同需求,为六个陈列和展览出六本相应的图册。“图册可以分几类。第一类是比较精美、厚重的图册,供专业人员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做研究。第二类,可以编写一些通俗的小册子,让中小学生能看懂,做成卡通画性质的图册。第三类,从陈列展览中抽取相应的文化因素,做一些文创工作”,董琦说。张威则列举了一些国外沉船主题博物馆的经验拿来借鉴:“在展陈上,可以设置一个沉船背景。例如,葡萄牙有个沉船博物馆,一进去以后就是惊涛骇浪的,船就在那儿晃,一会儿就沉了。凡是水下文物,肯定是当时的船只遇到了意外情况。我们可以配合做一些布景,设置一些现场的或者模拟的场景,让大家尽情想象当时的历史场景。”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