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姜宝林:中国画的评判标准要变

2016年10月03日15:28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姜宝林:中国画的评判标准要变

  9月25日,“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三层展厅开展,展出了16幅姜宝林的经典作品和他所收藏的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画家的画作。

  姜宝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7年,姜宝林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一位评论家用一句话就点评了他作品的最大特点:面对姜宝林的作品,我们的研究和理论可能都是滞后的。姜宝林的创作中难以想象地融汇了中西方的艺术元素,不仅受到中国画前辈的影响,还受到西方印象派的影响,印象派大师梵高、莫奈等都是他言语中时常提及的名字。

  姜宝林是山东平度人,有着山东人的豪爽和气度,虽然今年已74岁,仍不见白发,言谈间中气十足,步伐敏捷。不仅走路快,思路也快。展览现场,姜宝林大胆地提出当代中国画要适应当今时代,时代变了,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也要变。对传统艺术,他以现代观点加以筛选,进行强化、放大,终于汇聚成自己的风格。姜宝林说:“变者生,不变者淘汰,守护笔墨是我的宗旨,走向现代是我的终极目标。”

  自信以前辈作品参照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不少是大尺幅、气势磅礴的现代水墨,如姜宝林在2011年创作的《西域暮色》就是宽1.45米、高3.67米的巨作。但一进展厅首面墙壁的五幅作品,却不是出自他之手,这些作品都是他的私藏。他语带自信说:“我选择这几幅画就是为了给大家做一个参照,是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画的。”

  头一幅是黄宾虹的作品,这次画展大家最关注的议题之一就是黄宾虹对于姜宝林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影响。“这张画是黄宾虹89岁画的,他的眼睛不好,那是白内障最严重的时候,却是最好的一幅,后来他开刀眼睛好了以后,却画不到这样了。”

  姜宝林指着这几幅画依次介绍,第二幅是齐白石的作品,是他96岁时创作的,“他去世前一年画的,非常非常好,因为我们看到他此前的那些作品,都不是这种画法,所以我势在必得,一定要把它收为囊中之物。”

  第三幅是姜宝林的导师李可染的作品,“黄宾虹与齐白石都是李可染的老师,李可染又是我的老师,1981年正好是我进入中央美院读他的研究生的时候画的,我认为这张画在他的人物里是最好的。”

  第四幅是著名画家潘天寿在1946年创作的经典作品,姜宝林看来,这幅画的气势、格调和夺人眼球的张力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了。第五幅是姜宝林大学的老师、著名画家陆俨少先生所作,“当时刚刚粉碎‘四人帮’,我立马到上海去看望他,他给我画了这幅画作为纪念。”

  画展中还有一幅书法作品,是他的书法老师、大书法家陆维钊先生所写,在姜宝林看来,书画不仅同源,学画画首先要写好字,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画起画来就会缺失内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传统笔墨,我们要下苦功夫、笨功夫,笔墨技巧越全面越好,功力越深厚越好,没有笔墨功力的作品是苍白、肤浅、没有内涵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浙江美术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美院读山水专业史,七十年代末又在中央美院山水研究生班读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有幸被各位前辈亲授,那时我对黄宾虹和石鲁等大家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入体会到,笔墨的奥秘非一朝一夕可以企及,拥有的笔墨手段越多,创造的自由空间越大。”姜宝林说。

  变者生,不变者淘汰

  姜宝林的这次展览着眼于传统和创新、笔墨和现代,要先有传统的笔墨功力才能言及其他。“如今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是现代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难道我们还要创作那些古代失意文人小桥流水、萧瑟荒诞、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吗?”姜宝林大胆地提出,在小农经济时代,交通落后,全景式的山水画就博得人们的喜爱,而今,富于表现力的作品成了当下的审美需要,强烈、震撼、有张力、有冲击力就成为他的审美追求。

  “在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一步步走到当下,不断汲取各位前辈影响,包括西方的和现代的。” 姜宝林说,某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必然反映那个时代的审美心理,因此,时代变、观念变、意境变,笔墨语言也要变。纵观中外大家,无不是首先更新观念,进而带来绘画作品的革新。

  他从“笔墨当随时代”和“变者生、不变者淘汰”等深具哲学方法论的层面以及现代生活、观念和形式的变化等方面,阐释了他的“要现代”——“要现代就是要新观念、新意境、新形式、新笔墨语言。” 姜宝林说,这是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笔墨语言的演进规律。

  本报记者 陈梦溪 J226

(责编:欧兴荣、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