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北京前门东区草场四条36号院欲变小人书图书馆

2016年10月05日07:5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个院子改一年 修旧不忘留旧

昨天,前门东区草场胡同四条36号院,传统的北京房屋被改造成玻璃阳光房,廊檐上挂上各种展品,别有意蕴。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一米多高的椽子,靠近地面的部分已糟朽,可还是舍不得整根扔掉,锯掉三分之一,替换上颜色相近的老木头;一口枯井,不知何年何月有何故事,盖上玻璃留下它的原貌,等待有一天谜底揭晓;过往岁月里,老住户们为了加固房子钉上的木板、铁钉,也还留在原本的位置……前门东区草场四条36号,是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颇为热门的一个老城区院落改造试点。

很多人慕名而来,看过后又忍不住发问:“这看起来还是很破旧,这就算改完了?”按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及其助理汪大伟的理念,这个院子确实已经改造完工。这个院子看似没有太大改变,实际上花费了整整一年改造,表面破旧的背后,又蕴藏着许多变化,更有设计师坚守的“留下历史信息”的理念。

“建筑的历史价值其实是从时间纬度来考虑的。”朱小地介绍,前门东区的胡同大多是南北向,而非其他地区的东西向,这些胡同里的四合院也就天然有些特殊。而具体到36号院,它属于一处历史留存的普通宅院,虽不如文物保护单位那般金贵,可百年过去,这里的每块砖、每根木头上负载的历史信息,在修葺的时候应尽量予以保留。

面对着院子的东屋,朱小地提醒参观者注意,该东屋曾经住着两户人家,两户人家为保暖都曾将入户门改得非常窄小。可两户人的身高不同,小门的高度也不同。生活印记,就在这些建筑的细节中悄无声息呈现出来。

为了保留这些细节,设计师汪大伟从去年秋天开始,把院子里的房屋整体“落架”,每根拆下的木头、每扇窗户都编上号码,修复、清理过后再一一还原回去。遇到实在糟朽不堪的部分,就找近似的老建筑材料补上去。这就好像古籍修复秉承的修旧如旧的理念,眼前的院子以丰富的细节保留着百年来的变化。

为了适应当下的使用需求,院子内最主要的房间西屋,被内置了一个全透明玻璃屋,屋顶的一部分取消了木望板、灰背等传统屋顶做法,代之以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阳光透过老建筑的梁架和檩椽洒进玻璃房内,显得生机勃勃。南侧的小屋,如今改造成厨房和厕所,而原来的院落里是根本没有厕所的。

以前草场四条、五条等周边几条胡同,最窄的地方只有2.5米宽。这么窄小的通道,要想不破坏两侧院落铺设市政雨污管道,非常困难。于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属的机电设计所,设计出一种上下分层的管道。上层的浅水槽用于排雨水,下层的大管道用于排污水,再辅以蓄水模块等,通过“微创手术”在窄小的胡同里实现了雨污分离。

如此大费周章改造的院子,以后怎么利用,一直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经在前门东区改造了26处院落。在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大部分院落都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展览。

而草场四条36号院,作为最具特色的试点院落,将成为小人书图书馆。朱小地说,以今天的眼光看,旧城老院落房屋的尺度偏低,大人们进出房间都得稍微低一下头。而“修旧如旧”保留这样的尺度,也意味着这样的空间更适合留给孩子使用。他感慨说:“胡同已经越来越少,现在的孩子们也需要这样一个空间,来了解北京建筑的发展历史。”(李洋)

(责编:汤诗瑶、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