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见证塞外千年变迁(美哉·华夏博物之旅)

本报记者 王锦涛
2016年10月07日08: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见证塞外千年变迁(美哉·华夏博物之旅)

  图⑥图⑦图⑧图⑨ 资料图片

  青藏高原,湟水谷地,一座坐落于西宁城西的博物馆,为人们展示着“塞外”的千年历史变迁。这就是青藏高原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

  弓 箭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说到弓箭(图⑧),有人会想到后羿射日、吕布辕门射戟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人会想象苏东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还有人会在脑海里蹦出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郭靖右膝跪地,弓弯有若满月,箭去恰如流星,一箭贯着双雕。

  从某种意义上说,弓箭似乎已是贯穿于历史的某种文化基因。在青海更是如此,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到青铜器时代的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镞、骨镞、铜镞。

  现存于青海省博物馆的弓箭,是1956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开垦时发掘出土的。箭杆竹制,尾部设羽,羽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为直线,有的呈螺旋状。每只箭的箭头形式各异,精致锋利,从外形看,主要有三种:柳叶形箭头、菱形箭头和铲形箭头。其中,铲形箭尾部的羽毛呈螺旋状,称为鸣镝,鸣镝即响箭,古称“嚆矢”,因发射时声先箭而到,应是作为发射信号的箭,相当于今天的信号弹。

  今天,在青海乐都等地,仍保留有“南山射箭、北山赛马”的古老风俗,射箭也成了这些地区传播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

  羌 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瑟瑟塞外,大唐的铁骑枕戈待旦。许是戍边太久了,有人思家,东望长安,拿起羌笛(图⑦)吹奏杨柳曲,哀怨的笛声唤醒了醉酒的诗人。凉州的苍凉,戍卒的凄切,诗人喟叹万千,吟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句。

  传唱千年的诗句里,羌笛声声犹在耳。传说,最早的羌笛源自鹰的腿骨。羌族人以农牧为生,为防鹰等猛禽袭击家畜,有时会射杀老鹰,将鹰的腿骨用刀钻孔,偶然间竟吹出了声响,于是,便有了羌笛。在青海省博物馆,有一件于西宁市西郊朱家寨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墓地出土的骨笛。骨笛残长15.4厘米,笛面上钻有两组8孔,孔径0.4厘米。这种骨笛便是后来羌笛的雏形。

  专家介绍,羌笛“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低厚”,和戍边将士的心情达到了一种契合。茫茫草原、瀚海戈壁,当夜幕四合,寒气袭来,羌笛音透云霄缭绕耳旁,人难寐,谁能不为“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苦暗自嗟叹呢?

  虎符石匮

  设置西海郡,四海成一统

  1942年,一具虎形石刻于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被发现,正要运往西宁,但因过于沉重,又限于运输条件,途经东大滩时车毁被弃,从此,长年在荒野经受风吹雨打。

  14年后的1956年,青海省文管会将虎形石刻移至海晏县文化馆,根据石刻基座上三行篆刻铭文“西海郡、始建国、工河南”,把虎形石刻命名为“汉代石虎”。1987年,海晏县文化馆将“三角城”长期遗弃的另一块石刻运至馆内时,发现该石刻上也有三行篆刻铭文“虎符石匮、元年十月癸卯、郭戎造”。经专家鉴定,这具石刻与“汉代石虎”不仅材质相同,榫卯套接吻合,而且篆铭的体例风格也完全一致。因此断定,它们为一组石刻的两个部件。至此,虎符石匮(图⑥)完成合体。

  虎符石匮,大巧若拙、复归于朴,由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部为一石虎,卷尾卧伏在长方形石座上。石虎昂首张口,体形厚重,四肢有力,尾巴搭在左背上,怒视前方,兽中之王的威风令人畏惧。下部的石匮与石虎尺寸大小相同,扣合吻合。篆刻铭文合在一起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大意是:“西海郡的虎符石匮是由河南郡的工匠郭戎在建国元年十月五日制作完成。”

  专家介绍,虎符石匮于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十月设立,是设置西海郡、象征四海一统的石质信物。如今,西海之畔,王莽的统治早已成泛黄的史料,而石虎静卧千年,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迁。

  青铜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中国,《韩非子》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妇孺皆知。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沈那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在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31号探方内出土了巨型铜矛(图⑨),成为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一件古代军礼器。

  青海省博物馆文博研究员柳春诚介绍,这件“圆銎宽叶倒钩青铜矛”,矛阔叶状,双面锋刃,长61.5厘米、宽19.5厘米。矛中部两面有1.5厘米的脊梁,銎与刃部结合处铸一倒钩。圆銎下端铸一纽和三道圆箍,銎内遗留残木柄痕迹。此矛于1996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确定为一级文物。齐家文化铜矛的问世,证明当时已熟练掌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矛”为古代杀伤类兵器之一,三国时,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张飞使得一柄丈八长矛。矛头套装在长柄之上,是直刺的绝佳兵器。齐家文化铜矛上的倒钩,是为拼杀时运用横扫和钩杀战术而设计,如果骑马作战,会起到钩断敌方马腿,使战马失去作战功能。这种造型,和《水浒传》中徐宁大破连环马时用的钩镰枪比较相似。

  在青海省博物馆,注视着这件齐家文化铜矛,它遍身绿锈斑斑的古色,闪烁着神秘的威严,留给我们无限的猜想:它绝非一般的兵器,或许曾在猎猎旗风下见证歃血的呼喊。

(责编:林露、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