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驴得水》:展览人性黑暗,就是艺术深刻吗?

2016年11月05日08:4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驴得水》:展览人性黑暗,就是艺术深刻吗?

  从同名话剧搬上大银幕的《驴得水》,正在热映之中,也颇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极力夸奖这部影片,册封其为“年度最佳国产影片”。其理由不少,比如认为该片很深刻、犀利,片中的人物几乎个个虚伪、自私、怯懦,挖掘了人性的黑暗面。但也有观众激烈批评,指出影片并非佳作,不如说是一场粗暴的人性丑恶实验与展览,极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驴得水》打着喜剧的旗号,前半部分也颇有几分幽默荒诞,但后半部分来了个风格大转折,人物集体走向暗黑。影片对知识分子的讽刺、批判相当尖锐,特别是片中的男性表现猥琐,卑劣丑态一览无余。有观众却直指,《驴得水》刻意追求所谓“深刻”,故事架构和人物内在逻辑的转变,并不那么合理,就好像有人拼命向你展示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瞧,我是不是很深刻?”

  这部影片到底水准如何,姑且不下定论。但当下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不少人觉得一部电影只要盯准人性黑暗面,就认为这部影片很深刻,艺术性很强。客观来说,这种认知判断标准的形成,并非没有缘由。很长时间内,假大空的影片,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败坏了胃口。而当下呢?各种心灵鸡汤泛滥,国产片大多浅薄、娱乐,极少让人看到有讽刺、批判力度的作品。《驴得水》这样的片子出来,自然令人觉得不同一般,觉得有艺术深刻性,这也可以理解。

  但是,倘若把展览人性黑暗,与艺术深刻性画等号,那就是另外一种浅薄了。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大家的生存压力大。媒体资讯发达,各种社会负面新闻传播越来越多,一些体现人性之恶的新闻也时有所闻,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堤坝。如此情形下,创作一些展现暗黑人性的文艺作品,也容易让人以为很有现实感,也很有艺术深度。然而,正如不能把生活等同于社会新闻,一味展示人性丑恶,也并非文艺创作的深度所在。

  文艺创作挖掘人性黑暗面,当然没有问题,因为人性本来幽暗深微,有着诸多复杂微妙的因素。但片面单一呈现人性黑暗,为了追求批判而批判,那也同样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中有其容易堕落的一面,但也有其高贵向上的一面,恰似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简单地判定非此即彼。真正深刻的文艺作品,恰恰不只是挖掘人性黑暗,还要能从黑暗里看出光亮来。

  举个例子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非常深刻,鲁迅如此评价陀氏的作品:“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

  鲁迅还接着评价陀氏:“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那罪恶之下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作家莫言因此感慨道,一般的作者能拷问出洁白底下的罪恶就很好了,但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更进一步拷问出罪恶之下真正的洁白。这就是一般作家与伟大作家的区别。

  莫言的感叹非虚。把展览人性黑暗当艺术深刻,最多不过是拷问洁白下的罪恶。而能从罪恶之下,再拷问出真正的洁白来,从人性黑暗中再透出光亮来,这样的文艺创作,才是更加入木三分的。可惜,当下这样的文艺作品太少,起码《驴得水》肯定算不上。

(责编:温璐、李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