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文艺作品要表现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2016年11月18日07:48 | 来源:文汇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艺作品要表现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李京盛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为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80年来,这段历史被反复书写,英烈的热血滚烫至今。

电视剧 《绝命后卫师》所聚焦的,是长征期间,为了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一支全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惨烈战斗中,这支后卫部队600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壮山河的悲壮篇章。

该剧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以来,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本期“文艺百家”刊发两篇评论文章,分别从专家和青年学子的视角,分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编者的话

电视剧 《绝命后卫师》 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红军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作为后卫部队,担负着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这是一支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队伍,几乎全部是新兵。他们与数十倍于己方数量的敌人展开浴血奋战,掩护红军主力成功突围,胜利地完成了断后任务。在残酷的战斗中,全师6000多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受伤,最后扯断自己的肠子,“断肠明志”,以死报国。这部电视剧播出后,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部电视剧记录了长征途中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故事,为长征这部中国革命的史诗,又增添了一段感人的篇章。

今天距离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80年,文艺作品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和礼赞也已经持续了近80年。80年的历史烟云,丝毫没有磨灭人民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尽管硝烟与战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英烈的热血依然有着滚烫的温度。他们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眸,已化作满天的繁星,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夜空中,万古不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6000多名英烈,为实现信仰而牺牲;亿万后人,守望和忠诚于这种信仰,永远地铭记和怀念他们。不忘初心,就是忠于信仰,就是不忘历史、不忘先烈。

这个故事为我们复活了长征历史中一个个无名英雄的感人形象。

《绝命后卫师》 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剧中的人物除师长陈树湘等少数人外,都是艺术虚构的。剧中的赖老石头和赖骄骄父子、林氏三兄弟等,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家子弟,平凡得如同泥土一般。他们原本可以在故土安居,繁衍子孙,度过平凡的一生。但革命让他们怀有了理想和信念,让他们扛起枪杆走向了战场。为保卫胜利的果实,为保卫父老乡亲,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所在,懂得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虚构是艺术的手段,而历史的本质和真实则是艺术的生命。

这部剧的感人之处,还在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精致的细节刻画:新参军的战士们,在离别故土之际,抓一把家乡的泥土装入口袋。在战斗到弹尽粮绝之时,他们把这把泥土撒向天空;新婚的妻子在送别丈夫上战场时,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装进丈夫的怀中;在战斗的最后时刻,记载着6000多名战士的花名册,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页页带着烈士鲜血的纸页,随风散落,画面壮烈而凄美……正是这些寓意无穷的细节表达,艺术化地诠释出“家”与“国”、“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命运相连,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共鸣,使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焕发出艺术的人性和血性。

文艺要表现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信仰的力量是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巨大力量,信仰也是人性中至高至善的境界。表现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作品,随着中国革命而诞生,伴着中国革命历程而成长,但并没有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结束。相反,对28年间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抒写,在这场革命胜利之后,其精神延续至今。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艺创造的一个永恒主题,让无数的文艺工作者为之倾注艺术的心血与才华。这是为什么? 答案就在这段革命历史的非凡意义和文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中。

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屹立于这场革命的伟大成果之上;而这场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也让我们的民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思想高度和人性高度。文艺的最高境界,即是引领人民认识、攀登和抵达这种思想高峰和人性高峰。从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无疑是文艺抒写的永恒主题。中国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动之一,本身就包含着文艺创作所要追求的至情至性、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和美学境界。

《绝命后卫师》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感人,原因就在于此。为理想和信仰而绝命牺牲,壮哉!

(作者为知名文艺评论家)

(责编:欧兴荣、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