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主演赵立新: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鲁迅
近日,由李静编剧、王导演、赵立新主演的话剧《大先生》登陆上海。一位历史系青年教师看完话剧,评价道:“在现场两个小时一直处于震撼之中,此前只能在文本中去探究和深思的主题,居然可以如此直接地呈现出来,比如自由与幸福,精英与庸众,抽象的同情与具体的冷漠,启蒙与革命……”他对这部戏期待甚久,结果不虚此行。
《大先生》已于今年春天登上北京国家话剧院舞台,收获如潮好评。有一场演出谢幕,主演赵立新致谢观众时说,赵丹等了二十年也没能演成鲁迅,而自己真的很幸运,只等了两年。“这样的热度,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鲁迅。”
演出结束后,赵立新接受我的采访,表示这分幸运来自《大先生》的编剧李静。李静是赵立新的好朋友,几乎看过他所有在国内出演的话剧作品,亦写下了不少剧评,两人彼此欣赏。三年前,李静找到赵立新,希望由他来演绎自己的话剧编剧处女作《大先生》。赵立新读后很兴奋,“这就开始了”。自此开启一段属于鲁迅的漫长旅程。
整个故事发生在鲁迅临终前的最后一分钟。来自天堂的“影子回收者”扒光了鲁迅的长衫,鲁迅穿上了白衬衫和牛仔裤,慢慢步入生命最后的一段梦境。他依次见到了参与自己人生的一个个身影:送给他“婚姻礼物”的母亲鲁瑞、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灵魂相交的爱侣许广平、《新青年》时期的同志胡适、被杀死的青年、形如蛇傀儡的独裁者……赵立新饰演的鲁迅,毫无一点世人熟悉的经典模样和架势。
鲁迅或是大声交谈、争论,或是静默围观,脸上流淌的情感都被一台实时拍摄的摄像机悉数收纳,投影在巨大屏幕上,恍若观看一个陌生人的悲喜死生。这种先锋手法,对赵立新亦是挑战。“他要你百分百投入里面,但你没有台词和行动这些表达手段。比如青年被杀那一幕,鲁迅静静观望着一场屠杀,那个时候有片刻的心不在焉跳到戏外或者精神分散就完了,大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
冲着鲁迅去看《大先生》,观众们的第一感觉是颠覆和震惊。“其实这样更好,观众们卸掉包袱,冲淡记忆中对于鲁迅不准确的认识,然后看到这个完全不像鲁迅的鲁迅,他就很会放松,愿意去参与进来。”赵立新笃定地说。他就是要颠覆、重塑。观众找不到任何熟悉的印象来对应,赵立新没有特效化妆,没有理板寸头、穿长袍、抽烟,鲁迅“该有的”特征他通通都没有,但他反而非常自信,“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了一个似乎是全新的、但似乎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鲁迅。”
鲁迅被大众误解太久太深了。赵立新所竭力演绎的,不过是找回本初真实、丰富的那个“人”,而非“神”。
“你的生活经历就会成为灵感。”这是采访中赵立新对我说的话,如此平常,又如此有力,因为一般演员鲜少会经历过他那般独特的成长轨迹。大学读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读了两年便被学校选派到俄罗斯电影学院。很多人都知道赵立新极高的语言天赋,而在留学初期,语言曾令他痛苦。过于严密繁杂的语法和短促紧张的学习时间,让这个原本在国内“骄傲的小公鸡”一下子变成挫败的“小瘪三”。后来幸遇良师,让赵立新爱上俄语,如鱼得水,在风光辽阔、文化发达的俄罗斯留下美好回忆。
毕业后,赵立新自认为还很年轻,不满足,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营养。他又前往北欧,来到瑞典伟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生长的国度,“忽然感觉找到了另一个一直在苦苦追寻的营养源地”,于是开始了瑞典生活,曾在瑞典国家话剧院当过演员和导演。2004年回国任教、演出。
采访过赵立新的几个媒体同行都说,他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人,找不到缺点。的确,和他聊天是很舒服的经历——赵立新声线低沉温柔,言谈得体深刻,无论对自己的演艺事业还是周遭大环境,他都时刻保持着异常清醒、睿智的思考认识。赵立新除了演舞台剧,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但他的魅力似乎早已超越了人们对一个普通演员的期许。把每一个角色吃透,绝不重复先前已有的形象,这是赵立新对自己演戏的要求,他自信做得到。
你读到《大先生》剧本之前对鲁迅的认识是什么?
赵立新:我之前对鲁迅的认识和大家差不多,都是来自于教科书那些少得可怜的片段。看了剧本后我觉得鲁迅不是这样的,之前是些不准确、很脸谱化的东西。这需要一个痛苦的撕裂过程,一个打碎了再重新建造的过程,一个从内心走进“陌生”的过程。我不赞同他们说“鲁迅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鲁迅是一个陌生人。大家所谓的“不陌生”,其实是一个不真实的形象,是一种误解。
这两年时间里,你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大先生”鲁迅是如何作准备的?
赵立新:这两年期间我并没有和编剧李静反复讨论、讨教,我只是反复看剧本,中间有时候会找一两本鲁迅的书,翻一翻,看一看,放到一边,然后回来再去看剧本。它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渐渐滋养,形成诠释。如果中间遇到瓶颈,我就把它放开,过段时间再拿出来。我的工作方式不是会去一直钻研某个东西,我愿意去渐渐反刍,可能是囫囵吞枣吞咽下去,然后再吐出来,细细品味。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鲁迅这个角色,你“哗”地很快融入进去的几率太小。鲁迅不好把握,有些陌生。他是内心充满爱、充满悲情的一个人,这种人现在好像没有了。同时他又很犀利,很睿智,很勇猛,很不识相。
《大先生》对于演员来讲是很难表现、无处发力的,因为他是虚的,意识流的,大多是思想性的语言,加上符号代表的交流,不断跳进跳出。这其实是戏剧舞台上比较忌讳的地方,不容易讨好观众,不容易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戏剧氛围,并且没有一个故事,很容易变成一个大型诗朗诵。
从准备到正式演出的两三年,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赵立新:从最初比较强烈的一种实现欲,到后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中间碰到了许多障碍和困难,后来不太着急了,已经水到渠成。越到最后越轻松,很平常,最后演出没有一点压力,没有想过“哇要是观众一看这个人演得不像怎么办”这种问题。
你是一名很自信的演员吗?
赵立新:是的。我没有想太多“达到”和“超越”的事情。我把一个角色吃透了,然后生动展现,不让他重复之前有过的形象。我具备这样的能力、思考深度和对角色的理解,把握角色不是超出我能力范围的,所以很自信。
你在选择戏剧作品上有什么原则和要求?
赵立新:我觉得国内很多戏剧作品都很差,里面找不到让我心动的人物。他们感觉像是在戏剧舞台上演小品,作品很幼稚,人物挖掘非常不到位、不下功夫,对戏剧的理解、故事缺乏人文关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惑,戏剧就是要解答这些难题,至少是表露,让人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存状态当中的酸甜苦辣,现在大部分原创作品都感觉不到,无法使我兴奋、激动,让我没有动力去演。
包括影视作品也是,我首先要看的是人物,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故事,为什么很多改编自小说的作品很扎实?小说当中的人很饱满、真实、可信、动人,再放到他们的命运和发生的故事里就会非常生动。生活是非常丰富深刻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也非常浓烈。可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是浅薄无知的,充满了利欲熏心,很多是垃圾,都不能称为文化快餐,因为根本都不能吃,看多了会把人毁掉,疯狂的大潮在裹挟所有参与者。投资者都是利益最大化,稍微有人性思考、往深度挖掘触及到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就觉得不赚钱,没人看。大家到了不爱思考的状态,只爱爆笑解压胡搞。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对美好作品怀有向往,可惜做不出来,或者不做了。我们也是受害者。(沈杰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