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唐兰手稿捐赠、《唐兰全集》新书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

2016年12月02日15:59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2016年12月2日,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唐兰手稿捐赠仪式、《唐兰全集》新书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唐兰先生的第四子唐益年先生代表家属将唐兰先生毕生学术手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作为珍贵的学术档案收藏。活动中,唐益年先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吕健、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共同为《唐兰全集》新书揭幕。捐赠仪式及新书发布会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主持,《唐兰全集》编辑小组部分成员、故宫博物院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李文儒先生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湖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考古所、陕西省考古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唐兰的学生参加了唐兰先生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唐兰先生为学术界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讨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教授代表裘锡圭教授致辞,回顾了唐兰先生的学术贡献,并且充分肯定了《唐兰全集》编辑出版的学术高度。唐兰先生的学生,原河南考古所所长郝本性先生也讲述了唐先生的治学往事,在座的学者无不为老一辈学者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所感动。

唐兰(1901-1979),又名佩兰、景兰,号立厂(又作立庵、立盦)。浙江秀水县(今嘉兴市)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唐兰青年时发奋读书,博览经史诸子,后师从罗振玉、王国维治古文字学。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北京历史学会理事等职。唐兰博闻强识,兴趣广泛,治学领域宽广,于古文字学及中国文字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甲骨文字整理考释及自然分类法的提出、西周金文、青铜器及东周古文字材料研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简牍帛书的整理研究等均有杰出贡献。1979年1月11日卒于北京,享年78岁。代表作有《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等。

《唐兰全集》共12册,16开布面精装,分“论文集”上中下三编共四册,“专著”四册六种包括《古文字学导论》一册、《殷虚文字记》《中国文字学》《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三种合并一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一册、《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稿本》一册。“遗稿集”十一类共三册,诗词、书信和附录单独一册。

唐兰先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发表学术论著,至一九七九年初去世,一生创作了大约六百万字左右的论著,在漫长岁月中,先后散失近二百万字的遗稿,现已收集到的资料有四百多万字,其中已刊著述三百余万字,未刊遗稿百万字。先生治学,志向高远,常作大的构想和写作计划,但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术兴趣又易作转移,因此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这些遗稿是唐兰先生学术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们了解唐兰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很有帮助,对后代学术研究也有一定启示作用,理应加以整理公布,这部分内容是本次《唐兰全集》整理编辑工作有别于一般学术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唐兰先生的手稿除有少数接近完成之外,多数远未完成,有的只开了个头,思绪跳跃,字迹潦草模糊,有的文章无标点,文内的层次、次序也不固定,有的文字还往往写在篇框之外,字迹识别、逻辑次序,内容理解难度都很大。有的遗稿书写于二、三百字的稿纸上,不长的一篇文章,就要占去几十页篇幅,也有的文稿小字书写于比A3纸面还大的草纸上,密密麻麻,这次《唐兰全集》的出版,是十分难得的一次全面展示唐先生一生学术贡献的历程,是学术界盼望已久的重要学术整理工程,为对唐兰先生的作品责,也为对读者负责,整理者最大限度地辨识草字和模糊字,理清作者的思路、组织好散见于文稿周边和篇外各段插入文字的逻辑次序,吃透遗作的原意,在不添加任何整理者意见的原则下,将其编辑成有条理的可阅读的文字形式,并将遗稿全部用计算机录入成电子文本。因多数遗稿与古文字论述有关,因此电子录入的过程中需要新造大量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古文字,有时一页千余字的稿子,竟要造上一二百个古文字,完整准确地完成这百万字的整理录入工作,多人反复校对,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

唐兰先生的学术成就影响了数代学者,他是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学者。《唐兰全集》的出版为全面了解唐兰先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丰富材料,对保存和传布这位学术巨人的著作有着重要意义。

(责编:陈苑、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