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50后”姜昆:我的成功秘诀就是“不闲着”
姜昆指导年轻相声演员的创作和表演
此刻的姜昆,坐在讲台上,身穿一件蓝白条纹T恤,正激情满满地给全国青年曲艺创作班的30名学员开讲“曲艺的创作和表演”,虽然前一天刚从新加坡曲艺节赶回来,看起来却精气神十足,讲课中不时带些“包袱”,听得这些年轻相声创作者们不时频频点头,哈哈大笑。
讲课两点开始,姜昆一点多就到了,一对一地帮这些相声新秀们打磨作品:
——“你在背熟50段传统相声之前,不要动笔写相声。要深入生活,把最打动你的东西写出来。”
——“说好相声,不仅要有站位、有品位,还得有韵味。”
姜昆很忙,约他实在不易。68岁的他仍坚持“送欢乐下基层”,每年要完成5、60场公益演出,近年来,他又开启了《姜昆“说”相声》专场巡演。
等到讲课结束,我们随着姜昆来到预先定好的会议室,他上卫生间擦了把脸,很快回来,坐在沙发上腰杆倍儿直,笑容明朗,目光炯炯,一个小时的采访,十多个问题,思维敏捷,语速极快。
提及改革开放40年间相声的发展,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1979年姜昆和搭档李文华的经典之作《如此照相》。正是这段十分半钟的相声,让当年29岁的姜昆一炮走红。
“这部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脱颖而出,”姜昆神采奕奕地说,思绪也一下回到了40年前:“它以现实为题材,大胆地用语录做包袱,揭示了人民对于极左思潮的厌恶和批判,将曾经的苦难和荒唐通过这些作品化为会心的笑声,引领了曲艺的新风尚。”
在此之后,姜昆又创作了《虎口遐想》《时间与青春》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他看来,不管是《如此照相》,还是《虎口遐想》,这一个个相声作品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正是用曲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用讽刺、幽默愉悦百姓,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才会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访谈中,传统与创新始终是姜昆提及最多的词。“我们相声的发展,就得靠两个轮子,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创新。这两个轮子必须同时滚动,在传承中探索相声新魅力,在创新中演绎中国式幽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姜昆为人民网网友题字
访谈完,姜昆特意送给我一本书——去年他新出的《虎口遐想三十年》。序言中,好友冯骥才这样评价姜昆:“靠的可不是他的名气,靠的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对生活的敏感,天生的幽默感,锐意的批评,再往深处说,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三十年前如此,今天更如此。”
那么,在姜昆自己看来,他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姜昆笑着回答说:我想就是三个字——“不闲着”。
“老干活就行。昨天因为北京大雨,在机场困了八个小时,才赶回北京。今天又赶到培训班讲课,讲完课以后,接受你的采访,所以用‘不闲着’证明自己还行。”
尽管工作生活各地奔忙,朋友圈里仍能时常看到姜昆分享的美文美景、经典名曲,还有在各地演出的图集,虽已年过六旬,闲暇时间却喜欢写打油诗、练书法、弹钢琴、跳街舞……这位爱好多多的“文艺潮男”,对生活总是充满好奇,似乎比年轻人还“潮”。
姜昆和记者合影
我们问他,回顾40余年艺术生涯,相声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这辈子可能就是为相声而生的,给大伙儿说相声,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理想。只要我自己能干,我就要为相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语气平和而坚定。
写这篇手记的时候,我给姜昆老师发了条微信,想问问《姜昆“说”相声》至今巡演了多少场。十分钟后,他发来了一段长长的话:
“到九月底85场,今年年底100场,这是每年完成5、60场公益演出和2、30场商业演出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回忆时代欢乐的晚会,这是一个记叙相声传承为中国老百姓不断创造笑声的晚会。这场相声秀要告诉观众,他们从坐进剧场起,就似乎看到了相声反映时代的痕迹;看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看到了全场充满正能量的笑声;而且会让你发现:相声原来可以这样演!”
姜昆寄语人民网网友:快乐永远
40年来,姜昆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成功演绎了相声的传承与创新。我想,正是因为他永远兴致勃勃地站在生活的第一线,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感觉,生活也才成为了他艺术的生命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