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我写素笺寄远方

---沂蒙山区之行 (1)

周光华
2018年10月12日19:48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H友:

您来过沂蒙山区的沂南,却难有闲暇走进大山深处,愿意听我讲述大山的故事吗?

一周前,在县里和镇里相关部门领导的引领下,我来到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这个村位于沂蒙老区的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过去非常贫穷落后,在四乡八镇是出了名的穷山村、闹腾村、光棍村、没有水的干巴村。穷则思变,几十年来全村392户1273名村民在党总支书记梁兆利带领下,治山、治水、修路、发展林果、改造旧村,打了一个又一个翻身仗,获得一个又一个殊荣,近年来又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第8个“国字号”荣誉。梁兆利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两次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说起“后峪子”的历史,缺水是他们的“穷根”。家住旧村南头87岁的王大爷操着当地口音对我说:“以前全村祖祖辈辈只有一口井,一年到头排队刮水吃。有一次村民王本泉蹲在井底等水,突然头被上面掉下来的水桶砸了一个血窟窿,至今还留着疤。遇到天旱,村民们得赶七、八里山路到汶河担水吃。因为没有水,外村的闺女不愿嫁到俺村来,最多时有36个棒小伙打了光棍;因为没有水,来俺村走亲戚的,担两桶水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因为没有水,老一辈少一辈就在几亩薄地里刨食吃,填不饱肚子,真是穷到了底。”嫁到该村已有30来年的韩玉梅,回想起当年的“出嫁”时说:“那时嫁到这个村,年龄怪大了,不想嫁也得嫁。”听觉不灵的60多岁的村民王成来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自从老梁当了书记后,一心想拔掉缺水穷根。有一年县里对缺水村有扶持政策,老梁很想抓住这个机遇,把汶河水引进来,改变 '后峪子' 缺水的命运。当他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刚说出这个想法时,一下子乱了营,大家伙儿半信半疑,还有人说风凉话,说什么就是弄上一点水来,还不够喂家雀呢。”这时,一旁纳凉的李秀莲、王美田、杜红梅等村民也渐渐走近我,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都是操着清一色浓重的当地口音,我连忙让身旁妮子小姑娘做“翻译”。他们说,修扬水站没有钱,梁书记卖了自己新买的农用车,又发动村两委凑了一部分工程款,还发动群众分摊筹石料。梁书记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和老伴提着保险灯在山上打石料。大家伙儿见此情景,什么都不说了,跟着梁书记一齐干,几千方的石料很快就筹齐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清亮亮的汶河水被引进村里,每小时出水100多方,还建起了120立方的蓄水池,彻底解决了全村吃水难的问题。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全村放了两场电影。电影散场前,梁书记悄悄打开水闸,让水灌滿大街。外村来看电影的人踩着漫过脚面的水兴奋地大喊:“了不起啊!干巴村真来水啦!”躲在黑影里听着这些话的梁书记五味杂陈:“ '后峪子' 从今以后有希望了!有了水,干部腰杆直了,群众信心足了,上下人心齐了。”经过连续奋战,全村人很快就吃上自来水。很多老人拉着梁书记的手说,“没想到啊,这把年纪还能吃上自来水!”

“解决吃水难只是第一步。”精明能干的妇女主任魏光霞骑着电瓶车载着我,随着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节奏和我聊开了。她说:“梁书记心里有谱,想引水上山,让荒山变绿山,穷山变金山。记得那年天大旱,庄稼蔫了,群众急盼能浇上水。梁书记连续召开了几个村民大会,把引水上山的事向大家伙儿说明白。全村上下憋足一股劲儿,决心打响水利建设第二仗。”我很关心地询问:“水利建设离不开资金,你们怎么解决的?”魏光霞望了望远方,沉思了一下告诉我:“梁书记采用捐款方式,率先捐出 2000元 。 村民们有的拿出闺女的孝顺钱,有的拿出卖鸡蛋的钱,还有的拿出买棺材的钱,仅 5 天时间全村就凑齐14万元工程款。经过45天苦战,铺了1000米地下水管,打了1 眼罗盘井,经过两级扬程把汶河水提升了80多米引到山顶,让全村80% 的土地浇上了水。”魏光霞停下电瓶车,擦了擦汗。我俩在开滿牵牛花的山路旁蹀踱着。我若有所思地对魏光霞说:“有水没渠也不行啊!”她说:“是啊!水利不配套,早晚要乱套。很多年来,梁书记带领群众累计修建水利设施 6处,修水渠4000米,铺设输水管道6000多米,建成10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3.2万方。千亩 '帅李'果园一体灌溉,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所有土地浇上了水。”听到这里,梁书记的形象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那天,我请魏光霞做向导,看了新村看旧村,把“后峪子”里里外外看了一个遍,感觉总也看不够。我还刻意让她领着我,沿着曲曲弯弯、崎岖不平的小道,步行去旧村南头探寻那口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如今静卧在野草丛中的老井。那一汪清澈的水面像深沉明亮的眸子,似乎在向我悄悄传递着它的心声:“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小憩一会儿,我和妇女主任继续赶路。坐在速度不慢的电瓶车上,一幅幅山区画卷不时地从我眼前掠过。那千亩触手可及、生机盎然的“帅李”果园,那无垠的随风摇曳、发出欢快声响的玉米杆,那密匝匝齐腰的颗粒饱满的大豆,那沉甸甸垂挂着的饱含琼浆玉液的葡萄,以及那一条条铺到山顶、修到地头、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那一座座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蓄水池,那一栋栋漂亮帅气的二层楼的“青年房”,那一排排崭新舒适的“老年房”……仿佛都在向我验证着村民们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笑容。

H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几天,“沂蒙山”、“山区村”、“村里人”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又总是重叠在一起。您能说“沂蒙山”、“山区村”、“村里人”不是一个整体吗?我心心念念想见一见那位74岁可敬的老人---“后峪子”的带路人梁书记。依照村民们告诉我的“寻梁”秘诀,在一个天空刚露出鱼肚白的清晨,我疾步来到该村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老年房”基地,远远就看见村民们忙着铺设自来水管。一位圆圆脸、中等个头、滿头白发的老人推着小车过来了,凭着感觉我认定他就是梁书记。我用最短的时间采访他,他用最短的时间答记者问。其实采访他已不重要了,我从村民们心里获得了很多“已知”。79岁的任大爷说得好:“俺们已经离不开梁书记了。”梁书记又推起小车一步一步稳健地迈向远方,我的视线久久目送着他那结实粗壮的背影……我蓦然顿悟,他就是活脱脱的沂蒙山的儿子,于是他有着大山般的毅力,大山般的情怀。如今,他继续带领着全村人奔富、奔美、奔幸福。当今的我们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该传承什么?我仿佛有了答案。远处山顶飘来一串我熟悉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哎,沂蒙山好……”我情不自禁地应和起来:“沂蒙那个山上哎哎,好风光……”

H友,我的为期一个月的沂蒙山区之行,便用了一周深入腹地“后峪子”,今晚是最后一夜,所接触到的人都一个一个地映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故乡,也是我心中的圣地,我们都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第一次进大山,住民房,做志愿者,是我鲜少的体验;第一次接触山里的质朴、淳厚和笑意;第一次提高嗓门和他们亲切交流;第一次倾听他们如数家珍唠着掏心窝的话语;第一次和他们一样喝着海碗盛着的棒头粥、啃着“烤排”硬煎饼;第一次依偎着沂蒙山唱起了沂蒙山的歌曲……过了七天似山里人又不完全是山里人的生活。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平常也似乎变得不平常了。无论如何,“后峪子”为我沂蒙山区之行创造了新纪录,值得深深回味咀嚼,并永久占据记忆的重要一方。大山的故事讲到这里,我相信,钟灵毓秀的沂蒙山也走进了您的心中!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