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王一彪:携手同心把“一带一路”文化桥梁搭建得更好

——在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8年10月30日22:46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致开幕辞(人民网记者 于凯 摄)

人民网海南博鳌10月30日电 (韦衍行 于小可 邹菁) 由人民日报社和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今日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

下午,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行分论坛——丝路文化发展论坛,此次丝路发展论坛主题为“文明纽带,多边共享”。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王一彪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既顺应了各国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5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不仅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抹亮色,也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沟通与友谊。

以下是致辞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上午,吉炳轩副委员长、李宝善社长、刘赐贵书记、蒋建国副部长共23位领导和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媒体合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和主旨演讲,达成一系列宝贵共识。现在,我们又继续围绕“文明纽带 多边共享”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对话、谋划合作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得民心的重大举措,都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5年前,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认同。这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既顺应了各国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5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不仅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抹亮色,也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沟通与友谊。今天在座的中外来宾,都是有影响的文化名家,都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举办这个论坛,既是对过去经验的一次小结,也是对未来事业的一次展望。借此机会,我想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的作用与作为,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一、文化的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智慧。两个月前,全球首部“一带一路”记录影片《共同命运》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在这部由中美英电影人共同创作的作品里,其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班牙的手工造纸传承人桑托斯先生,他退休之后专程来到中国学艺,他说,造纸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在他的家乡昆卡已传承400多年,现在他自己又在中国师傅那里学习,不但学到了技术,还收获了友谊。桑托斯先生的话生动地表明,“一带一路”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是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今天与会的丹增先生,他曾深入考证明代郑和的历史,写过不少美文,他在文章中指出,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亚非30余国,主要航线40余条,“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从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从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中国人的海上丝路畅通无阻,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民众发自内心的最高礼遇。这些浸透着厚重历史的故事、文字都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珍爱和平、崇尚合作、寻求共赢。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我们的商贸往来将比历史上更加频繁,我们的友好交流将比历史上更加便利,我们的文化创作也更应当自觉继承丝路精神的文化根脉,焕发出比历史上更灿烂的文化光彩。

二、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在时代的“共鸣”中激发正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人类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富有远见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为了和平与发展而思考、创作、歌咏和呼号。《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和平与发展这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经过对人类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深邃思考,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激发起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共鸣,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正如潘基文先生所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鼓舞人心,能改善国际治理体系,让各国更好地应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今世界正迎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有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老调重弹。究竟是合作共赢符合全球利益,还是“零和思维”代表世界潮流?这是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各国文化界人士应自觉承担起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文化使命,用精彩的创作、深入的交流,敲响凝神聚气的定音鼓,汇聚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三、文化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在世界的“合唱”中推动文化创新。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共同录制了一部纪念“一带一路”5周年的音乐视频——《我想给世界修一条路》。听着那动人的旋律,看到一张张不同肤色的年轻笑脸,人们都很感动。的确,“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仅是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我们的文化创作,就应该有这样的包容意识、多元格局、世界情怀。人们欣喜地看到,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关“一带一路”的文学作品、学术交流、图片展览、艺术表演和文化交流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我相信,只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坚持文明互鉴、文化共享,推出更多催人奋进、撼人心魄的多语种文化作品,组织更多创新多元、精彩纷呈的跨地域文化活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将更加真实可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将日益深入人心。

四、文化的大众性要求我们在反映民众“呼唤”中沟通民心。人类文明来自于各国人民的勤勉创造,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享,文化如同一条纽带,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紧密相连。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文化正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在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夕,一位在北京大学念书的埃塞俄比亚女孩汉娜?格塔丘,中文名叫吴汉娜,她和同学们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关教育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愿望表达,比我的叙述更有说服力。吴汉娜这样写道——因为中国已成为数百万外国青年的家园,他们相互合作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改变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数类似的微观层面的交流将推进宏观层面的全球发展。通过互联互通,我们将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通过人文交流,我们将挖掘“一带一路”的潜能,并在“一带一路”上结交到可贵的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座各位同辛勤耕耘在文化园地的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民心沟通的推动者。人民日报社和海南省委省政府举办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各国人民的精彩故事,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海南博鳌,因为博鳌论坛而举世闻名。这里是思想交流的高地,也是凝聚共识的福地。让我们携手同心,为把“一带一路”文化桥梁搭建得更好,贡献我们的力量。祝大家度过一个充满灵感与活力的下午!

谢谢大家!

(责编:王仁宏、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