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为什么“只有”王潮歌

2018年11月08日15:15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为什么“只有”王潮歌

人物.png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王潮歌,我会选择“纯粹”。

她活得率真,一言一行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只做自己认可的事,只造自己想造的梦,她的创作拒绝受到任何限制,也拒绝在艺术上做出任何妥协。

我想,唯有这种纯粹,方能在那具纤瘦的身躯里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能量。

798的午后,阳光明媚。我在王潮歌的工作室里见到了她。一头招牌式的卷发慵懒地散在肩上,姿态轻松随意,比起视频里或演讲台上的她,显得柔和了几分。我好奇地打量着她,想象着她在舞台上如威风凛凛的将军一般指挥“千军万马”的模样,不由生出一种奇妙之感。

“只要有一个人能受到影响,所有努力就都值了”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王潮歌这个名字,都是因为《印象刘三姐》,我也不例外。这台现象级的演出,刷新了人们对“舞台”的定义——以天为庐,以地为席,以漓江为道具,以山峰为布景,这是何等的气势!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都被震住了,评价说,“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都值得。”

这便是王潮歌辉煌事业的开端。

从那以后,实景演出成了中国“旅游升级”的标志,“印象”系列也陆续在各大景点遍地开花——《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武隆》《印象普陀》……每到一地,都会点燃一把火。

以我的孤陋寡闻,也源源不断地听到了这些消息。不过,也只是听听就过去了。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当然也不可能真的“从任何地方买张机票”去看。

真正与她的作品相遇,已经是《印象国乐》了。我被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感染力魇住了,走出剧场好几天,脑子里还时不时响起那旋律。一时间,中央民族乐团默默无闻的演奏家们变成了耀眼的明星,央视接连推出专题访谈,各地竞相邀请乐团去巡演……长期被大众冷落的民族音乐忽然热闹起来,无数观众第一次领略了它的魅力,我对民乐的观念也被改变了。

于是,第一次,我对这个叫王潮歌的人产生了好奇。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有一双妙手,仿佛可以点石成金。山水还是那些山水,乡民也还是那些乡民,经过她的包装组合,就大放异彩;乐器还是那些乐器,乐师也还是那些乐师,经过她的重新编排,就能直直钻进人心里。

更何况,还有她只收“一块钱”导演费的义举。

《印象国乐》剧照

见面的时候,我向她谈起当年初看《印象国乐》的感动。她开心极了,扭头对旁边的朋友说:“你看看,我当时说什么来着?只要有一个人能受到这样的影响,我的所有努力就都值了!”

“大家常说的那个跨界,在我这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对王潮歌而言,创新不是一个需要去努力达成的目标,而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她不愿重复自己。

因此,当《印象国乐》把“印象”这个品牌和她的个人声望推到最高峰之时,她已经为“印象”画上了句号。

第二个系列早在酝酿之中,名为“又见”。这一次,剧场从山水之间搬回了室内,但不是向传统的回归,而是另一种颠覆。从《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到《又见国乐》《又见敦煌》……最新的一部,甚至走出了国门,叫做《又见马六甲》。这个项目的签约仪式,是在习总书记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共同见证之下完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注脚,也是王潮歌事业的一个新高潮。

然后,她再次毫不留恋地抛下过往,重新出发。她捣鼓出一个新词儿——戏剧幻城。她说,她要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品牌,“把游客从迪士尼抢回来”。

“凭什么我们的孩子是看哈利波特长大的?凭什么我们认为白色的婚纱是美的,而不是红色?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世界观呢?能不能被体现出来?”她说,“所以我就想建造出那样一个戏剧幻城,它是一个独特的载体,让我们去体验中国的传统美学,以今天的目光重新审视传统,理解传统,认可传统,最终继承传统。你进去,如同穿越到一个历史空间,你也是人物之一,你也是戏剧的一部分。”

这些戏剧幻城,叫做“只有”。河南、河北、江苏、四川……建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快的一个,将在明年正式开放,它的名字,是《只有峨嵋山》。

王潮歌的演出,剧场皆为定制。仿佛没有一个既定的剧场能够承载她的灵感。因为,她会用一切手段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包括空间,她拒绝受到任何制约。“谁说排一个话剧就必须说话,排一个音乐剧就得连唱带跳?为什么要用这些分类来限制呢,我的演员,做什么都可以。”她说,“大家常说的那个跨界,在我这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世界本无界,去人为地设定一个边界,是对自己的妥协。”

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这种杂糅了太多艺术形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但她是骄傲的,无论遭到多少质疑,她都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她又是谦卑的,这种谦卑使她很容易把自己“排空”。虚怀若谷,方能轻易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无论到哪一省、哪一国,她都会把自己放低到尘土里,去看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去理解那里曾经的文明。

唯其如此,她的创作才能说出他们的心声。

《又见敦煌》剧照

 “人活着不能够只看眼前,或者自己的利益,你其实是有使命的”

王潮歌不太在乎能挣多少钱。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艺术。成名之后,无数项目邀请纷至沓来,最频繁的时候,几乎每周一个,持续了整整一年。她基本上都婉拒了。

我问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她说,“我只有一个朴素的出发点,就是看它能不能让我的内心产生出一股冲动来。”

但她非常在乎一个作品有没有能力赚钱。在她看来,这是评价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尺:“我不认为赚不了钱的作品是好作品,那就意味着有更多人不喜欢。”

商业不是艺术的原罪,但绝不该是艺术的初心。她拎得清。

《印象西湖》剧照

她是有情怀的——虽然“情怀”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玩坏了。“人活着不能够只看眼前,或者自己的利益,你其实是有使命的。”

她想为民族音乐做点什么,于是,一块钱导演《印象国乐》之后,又为中央民族乐团排演了《又见国乐》,这次导演费倒是“翻了番”——两块钱;同时,还通过私人关系找来赞助商,支持乐团的创作和巡演。她告诉我,最近,她正在努力运作,想把它变成北京的一个驻场演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牌,正如纽约有百老汇。此事若成,真乃大功德。

她想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点什么,于是,在《又见马六甲》的项目上不计得失。由于马航事件和换届大选,马来西亚局势动荡,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合同难以按期执行。对方违约,王潮歌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但她调整了后面的档期,随时待命,剧场什么时候建好,她什么时候过去排戏。

这份“仗义”,让马方感动得无以言表。首演的时候,王潮歌把自己的父母也请到马六甲看演出,自己就去忙了。马方的陈总到处找不到她,就抓着她父母哭得泣不成声,反反复复地念叨:“没有潮歌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要知道,那五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转型期,物价、海上运输成本日益增加,人工成本更是大幅上涨,一些地方甚至开始出现“用工荒”。王潮歌还按原来的合同取酬,没有多收对方一分钱。

“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太不应该用票房去衡量”

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演出,累计观众4000多万人,累计票房超过一百个亿,这在中国演出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王潮歌由此被称为“现象级导演”。

这样一台演出,往往能给地方带来几十亿规模的产业。

一个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元、水电都不通的彝族村庄,靠着喂养《印象丽江》剧组的100匹马,集体脱贫致富;《印象大红袍》一年光票房就近一个亿,加上茶产业的收益,催生出一家上市公司;阳朔这个曾经连电影院和公共汽车都没有的小县城里,建立起了超5星级的酒店,10多万人傍着《印象刘三姐》生活……

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而这一切带给王潮歌的成就感,是无经伦比的,也是她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因为这个演出,这些出身微苦的人们有了尊严。挣了多少工资都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昂着头走路了,开始感到自豪了:我是农民,但我是一名演员!他开始用这样的方式跟这个世界交往。”

有一次,阳朔一个渔民的女儿在微博上给王潮歌留言,她说:你知道吗?我爸爸是那个拉第五根红绸的,我上了大学,今年大学毕业了,我想你也不认识我,但是我想感谢你。

“看见这段话,我自己在那儿哭了半天。特别的得意,我都觉得,天呐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我身上,我得多棒啊!”说起这些,王潮歌的表情变得特别明亮。“这还仅仅是一个人。这种影响累积起来,会让一个地方的风貌都发生改变。”

她说:“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想,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太不应该用票房去衡量。”

顿了顿,又说:

“因为这个,我就不太介意我每天工作是不是15个小时,也不太在意能赚到多少钱,也不太介意‘功成名就’以后对自己地位的保护……那些东西我就都不太在意了。”

《又见五台山》剧照

“对自己永远比对别人更狠”

在王潮歌手底下干活,最需要的可能还不是才华,而是激情。她的团队从来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概念,一台演出都排练几十遍了,快上演了,推翻重来是常事。

没有人抱怨,因为,王潮歌自己更加“疯狂”。用她的话说,真是“把自己的小命拿出来往秤盘上放”。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工作十几个钟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坚持10天只以咖啡、葡萄干果腹……这些都是她的“辉煌战绩”。

正是这种“对自己永远比对别人更狠”的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甚至敬畏。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去上厕所,里面的一听有人喊‘王导来了’,哗啦全跑出去了!我有那么吓人嘛?”或是:“他们把我的照片搁在那儿了,就像咱们供个鬼神那样,当成是护身符。”

她得意洋洋,把这当成段子讲给我们听,然后说,“我还挺开心。”

我不禁莞尔。在舞台上如“战神附体”的她,私下里却率真得很,甚至有些孩子气。难怪她16岁的女儿会吐槽:“我妈的青春期还没过呢,还轮不到我。”

 

是的,在王潮歌身上,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矛盾的两面:极度自信与满心谦卑,口若悬河却喜欢独处,爽朗大气但常常忧郁……形成一个奇妙的综合体。

菲茨杰拉德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头脑中能否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但仍保持行动能力。套用这个逻辑,一位艺术家能同时兼有几种相反的性格并将它们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正是其一流创造力的来源吧?

七彩的光束汇聚起来是白色,复杂的性格汇聚起来是天真。而朋友眼中的潮歌,拼合在一起是纯粹。

她公司的同事跟我感慨了二三事:

合作了这么多项目,她的心思就只在艺术上,从来不应酬,饭局宴请一概不参加。她甚至不允许别人被自己的衣着分心——大概从5、6年前开始,一袭白衬衫,一头爆炸式卷发就成了王潮歌面对公众的固定形象,“她觉得衣服牌子啦、珠宝款式啦这些东西只会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她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宣告:我就是一个导演,没什么可八卦的,你别注意那些乱七八糟的,注意听我说什么就行了。”

这就是王潮歌。

因为纯粹,所以美丽。

因为纯粹,所以强大。

因为纯粹,所以,只有王潮歌。

《又见平遥》剧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周飞亚)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