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夏菊花:春燕展翅 香满人间
十一月的武汉,秋意正浓,裹挟着寒意的细雨不期而至,将铺在路面上的落叶冲洗得愈发金黄。伴随着脚踏在落叶上的沙沙声,我们前来拜访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
夏老师身着黑色外套坐在客厅,背后是她与爱人年轻时的一张合影,旁边挂着的是书法名家沈鹏赠给的一幅字。客厅的柜子中,罗列着夏老师获得的部分荣誉奖杯,仿佛都在诉说着她七十余年杂技生涯中的流光溢彩。
1942年,年仅五岁的夏菊花随父亲加入马戏班做养女,并改姓“夏”,小小年纪迫于生计辗转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多地演出。谈起与杂技接触的头几年,夏老师的神情平静淡然;而说到1949年解放的时候,她的语气变得激动昂扬,“当时解放军叔叔教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夏菊花。”
书法名家沈鹏赠给夏菊花的一幅字
今年五月,夏菊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杂技道路上前行的这七十多年来,作为杂技演员,她的两个节目《柔术咬花》《顶碗》享誉海内外,并为她赢得了“杂技皇后”的美誉;作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她率团赴各地演出、担任大型国际赛事的评委,为中国杂技艺术与国外交流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我的节目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要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 1963年,经过了三年的刻苦训练,夏菊花扩大了人体多部位的表演功能,《顶碗》成为电影《春燕展翅》中最耀眼的杂技节目。“我还要发展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夏菊花语重心长地说,杂技艺术就是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1963年,夏菊花拍电影《春燕展翅》时的剧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零开始。”这是夏菊花在1958年新练就的动作表演失败后,写在日记本的一句话,伴随着她度过了那些艰辛的练功时光。1981年,因为伤病和年龄告别舞台的夏菊花就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她虽离开舞台,但却从未远离杂技。
担任中国杂协主席期间,武汉杂技厅于1992年竣工、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也于同年拉开帷幕。这让夏菊花的一块心头大石落了地:“以前,世界上不少同行对我们杂技的发展表示钦佩,他们问我,中国的杂技艺术发展得这么快,一定有好多个世界一流杂技厅吧?”回忆这段往事时,夏菊花苦笑了一下,“我当时只能回答说,暂时还没有,但马上就有了。”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奔波后,武汉杂技厅终于竣工,不仅让中国和世界的杂技艺术在这片舞台上切磋成长,更是让杂技艺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夏菊花获武汉市“功勋市民”称号
“杂技是走出国门最多、也是赢得国际荣誉最多的艺术门类之一。”谈起中国杂技在世界上所获得的赞誉及成就时,夏菊花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担任中国杂协主席期间,她曾多次率团赴世界各地演出,“有外国友人说,看了中国杂技,感到中国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正是中国杂技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采访时间不知不觉悄悄流逝,走出夏老师家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在与夏老师道别的时候,她一字一句地对我说,“把吃苦留给自己,把美好留给后人。”
夏菊花与记者合影
春燕展翅时,花香满人间。把吃苦留给自己,把美好留给后人——这正是夏菊花老师艺术生涯的最佳注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