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德语翻译家”张玉书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2019年01月21日09:24 | 来源:新京报
小字号
原标题:“德语翻译家”张玉书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张玉书生前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张玉书译文自选集》于2013年12月出版,该书选入了他60年翻译生涯中的优秀代表作。受访者供图

姓名:张玉书

性别:男

终年:85岁

去世时间:2019年1月5日

去世地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去世原因:因病逝世

生前身份:著名德语翻译家,北京大学德语文学教授,译有《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作品。

1月5日13时57分,在昏迷数日后,翻译家张玉书还是走了。

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哔”声持续良久。然而这位被誉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持久回响。

1月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发文称,“他为我们打开德语文学世界的一扇窗,翻译大量海涅、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翻译界的重大损失。”

为茨威格“正名”的翻译家

1934年的上海,黄浦江上船只川流不息。这一年,张玉书出生。此后数年,他接受了西式教育。

1953年,张玉书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四年后,留校任教。1985年,他被北大特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此后的34年间,张玉书有了更多社会头衔和身份:北大西语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德语教研室主任、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用毕生,带领无数中国读者,走进了一位犹太文豪的精神世界。

在北大西语系任教前后,张玉书翻译了大量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昨日世界》……

他以精妙隽永的“译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因此,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了“资深翻译家”的称号。

张玉书走后,《光明日报》对他的贡献这样“定调”:从事德语文学研究近半个世纪,是目前国内德语文学界的元老级人物。

谈起张玉书与这位“世界文坛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之一”的结缘,其实起于一本历史人物传记。

谭玛丽先生是张玉书的启蒙老师。一次偶然机会,他把茨威格写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谢》送给他。

这本传记讲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见风使舵的政要人物。张玉书阅后,深受震撼,便萌生了翻译的念头。

“之所以翻译此书,是想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以警示后人”,他曾在一篇自序中这样写道,“从这本书启程,我走进了这位奥地利作家的内心深处”。

张玉书说,阅读、翻译茨威格作品,“了解愈深、敬佩愈重”。

翻译数年后,在2007年,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翻译体会,出版了一本书,《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想帮助读者,了解茨威格含蓄内敛的心灵世界,尝试探索他的自杀之谜”。

书中,张玉书这样描述第一次读到茨威格作品的感受,“最早读到的,是《世界文学》上发表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当时感觉就是,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描写方法”。

他解释说,爱情描写起来,不都是羞答答的,或是《金瓶梅》那样的,“茨威格的爱情描写,非常优美、高雅、细腻,诗意浓郁。”

茨威格也因此在中国曾被误解。

随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热带癫狂症患者》《雨润心田》等作品风靡,在很多读者印象里,茨威格是一个“只会描写风花雪月、不关心政治的流行文学作家”。

但张玉书却坚定地予以了否认:茨威格是一个以独特方式,抗击专制暴政,反对纳粹的斗士。

于是,他身体力行、奔走相告,“我们应该为茨威格正名,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跟法西斯进行斗争的勇敢作家。”

很多年后,张玉书回忆起这段历史,仍会“倍感惋惜”:“极左思想下,传统学术界把茨威格放得很低。虽然茨威格曾犹豫过、彷徨过,但最后,还是写就了《象棋的故事》和《昨日世界》,表现了反法西斯斗争终将胜利的信念。”

研究德语诗歌的专家

茨威格和张玉书,是中国读者印象里常被捆绑在一起的两个名字。一个在国际文坛间被放逐、游走;另一个,如“影子”般存在,名字躲在著作者之后。

茨威格的作品,并不是天生自带光环,在法西斯控制的欧洲地区,被禁止发行。而茨威格本人最终在南美自杀。

张玉书说,南美虽好,却没人能读懂他的作品,就像《象棋的故事》所说的,“沉在海底里的一个密封箱”,没有了鲜花与掌声,他失去了活下去的耐心。

但实际上,为更多读者所不知的是,张玉书的另一重身份——研究德语诗歌的专家。

张老曾说,翻译茨威格,仅仅是工作中的一部分,而他的翻译工作,还包括研究、翻译德国诗人——海涅和席勒。

张玉书的翻译和研究,以海涅、席勒、茨威格为重点,学术“触角”延伸到德国浪漫主义、德国魏玛古典文学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德语文学。

张玉书希望,中国读者不仅能读到茨威格,还能多多了解海涅和席勒。

张玉书接受采访时曾说,“这几位大师从不同的方面给我力量,为我树立榜样”,他推介说——

席勒具有超人的毅力,过人的勤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他几乎一直带病工作,虽只活了46岁,便英年早逝,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涅既是诗人又是战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警世者。他们的戏剧、诗歌、散文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人性的升华。

“和茨威格一样,两位诗人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文章风骨,也鼓舞了一代代的读者”,张玉书说。

去世前仍不忘工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张玉书教授,永驻光明中。”

1月6日,北大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胡蔚,亲自撰写张玉书的讣告,发布在学院的官网上。

胡蔚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张老暮年,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创办了中德语言文学文化年刊《文学之路》,为德语学术刊物做出开创性贡献。

彼时,胡蔚刚从海外回国,“学术上,还处在成长过程”。她觉得,张老的《文学之路》,“提供了一个与国内外同行、前辈交流的平台,使我获益匪浅”。

在2013年12月出版的《张玉书译文自选集》中,“作者”一栏内容,对其创办《文学之路》一事,做了详细披露——

1999年,张玉书当选为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同年,他创办并主编了中国日耳曼学第一本德语年刊《文学之路》。

张玉书离世后,网友发帖缅怀他,“他是可以与茨威格灵魂对话的人”、“您带我领略了茨威格的魅力”。

“第一次,我不仅对作者,还对译者充满了敬意。”一位钟爱茨威格作品的读者曾感叹:茨威格式的沁入心扉的思想冲击,最大程度呈现在张玉书先生的译本中,“您的翻译架起了桥梁,一端是我,另一端是茨威格的心里”。

复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说,“中国德语翻译家中,翻译茨威格的人不少,但张先生对此花了极大的工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茨威格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张先生的努力。他的译文精准、流畅,传达了原作的神韵,译作的风格对中国本土作家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琴回忆,住院前,张老还在努力翻译着茨威格的《与妖魔搏斗》,“这种精神,为之感叹”。

1月15日,张老女儿因家事繁忙婉拒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她说,家里只举行小型追悼会,一切从简,“这是父亲离世前的遗愿”。

欧阳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编室主任。张老病危时,他去探视。张玉书见到欧阳韬的第一件事,是和他谈谈新书的前言,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欧阳韬告诉新京报记者,1月5日,张玉书离世这天,距他翻译的《茨威格小说全集》出版上市还有4个月时间。

“可他却再也看不到了”,欧阳韬惋惜道。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实习生 曹梦怡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