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台湾有个昆曲博物馆

2019年01月29日09:3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台湾有个昆曲博物馆

《牡丹亭·寻梦》的优美唱段低声萦绕,华美的戏服、古老的曲谱、典雅的书画、细致的说明……让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昆曲600年灿烂历史中的一个个重要现场和瞬间。

这是台湾第一座昆曲博物馆,坐落于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二馆,2017年11月开馆以来已吸引近万人次参观。尽管只有400多平方米,但这里的数万件藏品却勾勒出昆曲的前世今生,传达出两岸艺术家对昆曲的同一种热爱,也让昆曲在台湾有了一片温馨家园。

这个博物馆凝聚了洪惟助教授近30年的心血。今年已经76岁的洪教授眉发皆白,谈吐儒雅,说起昆曲和藏品滔滔不绝,透露出孩童般的快乐和自豪。

昆曲博物馆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中大”戏曲研究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就开始在两岸做昆曲调查研究,收集文献和文物,走遍北京、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哪里有昆剧团,就去哪里。”洪惟助说。

如今,昆曲博物馆收藏文物1000多种,书籍文献15000多册,影音资料10000多种。目前的展示分为四个区域:“戏台风华”再现珍贵堂幔的舞台魅力;“镇馆之宝”包括两岸昆曲名家的戏服;“名家墨宝”展示昆曲艺人的珍贵书画与抄本;“回顾与展望”概括昆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昆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剧种,上承元杂剧,下启清代兴起的各地方剧种。洪惟助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两岸专门研究推广昆曲的人和机构寥寥无几。我想为这么重要的剧种做点事,没想到一做就成了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业。”

他认为,戏曲最核心的是它的文学、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我希望这里的收藏和陈列能覆盖这些方面,弥补我们此前研究的偏颇,全面展示昆曲的面貌和魅力。”

说起馆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洪惟助如数家珍。博物馆收藏的名家戏服有20余套,其中昆曲名角俞振飞、韩世昌、周传瑛的戏服堪称“镇馆之宝”,被悬挂在展馆的最中央。

1992年和1996年,洪惟助两次去大陆做调查,把重要昆剧团的主要剧目都拍摄记录了下来。“那一代昆曲艺术家能演的戏大概有200多则,我们拍摄了135则。另外,1986年苏州昆曲培训班也有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但一直没有整理,我把它们抢救下来并在台湾重新制作出版。”他说,戏曲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影音最能直接展现它的魅力。

此外,博物馆收藏沈月泉、沈传芷、倪传钺等昆曲名家手抄曲谱300余本,皆为近代昆剧演出史的重要文献。如今,博物馆已经把重要的曲谱扫描,做成数据资料库,供研究者使用,也给创作者提供了便利。

说起收集文物文献资料的过程,洪惟助不提当年奔波两岸的辛苦,而是反复感谢大陆人士提供的帮助。“上世纪90年代昆曲在大陆是非常寂寞的,我刚好在这个空缺里做了一些保存工作。我得到大陆很多学者和艺术家的支持,这里的收藏大约有一半是他们提供的。”

“昆曲交流可以说是两岸交流的典范。两岸的昆曲学者艺人互补有无,互相扶持,30年来一起让昆曲从一个寂寞的剧种,变成了为大家所重视的一个剧种。”洪惟助说。

如今,昆曲博物馆远不只是一个博物馆,它既有图书馆的功能,也有昆曲教学传习场所的功能。从研究室到博物馆,这里每年暑假都会办昆曲夏令营,让中学生和研究生一起研习昆曲艺术,已经坚持近20年。

早在1991年,洪惟助就在台湾推动昆曲传习计划,一做就是10年,一共六期培养了约400名成熟的昆曲演员,成为台湾后来传播昆曲艺术的中坚力量。2000年,他成立台湾昆剧团,18年来苦心经营,坚持为年轻演员创造舞台表演机会。

“复兴昆曲是个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在研究、出版、展示、表演、传承等各方面一起下功夫。”洪惟助的努力如今已经吸引一群台湾年轻人加入复兴昆曲的行列。

今年39岁的“中大”中文系助理研究员黄思超参与昆曲博物馆的筹建。他读硕士时,因为认识洪惟助老师,而迷上了昆曲。“如今,在博物馆办昆曲活动,参加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这几年,昆曲在台湾重新有了热度,离不开洪惟助、白先勇等前辈的长期推动。”黄思超说。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游园》唱道。“中大”昆曲博物馆就是一片优雅的园林,让人看到昆曲在台湾的无限春光。(记者章利新 杨慧)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