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跨文化交流、与历史对话——

“灯下故人”史图博黎族文物展在京开展

2019年03月01日17:1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葛亮亮)3月1日上午,由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联合策划主办的“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正式拉开帷幕。

参展专家学者在开幕式上合影留念。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展览名称取自于北宋黄庭坚《品令·茶词》,意在缅怀已故德籍教授汉斯·史图博(1885年—1961年)。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先后两次进入海南岛腹地,进行详细的民族学调查,经过科学整理,在1937年出版了《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一书,这是一部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新学科、新方法研究黎族的专著,对黎族研究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次展览讲述了88年前德国教授史图博先生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通过“史图博其人”、“史图博其事”和“未了的故事”三个单元,用史图博先生拍摄的200余张黑白影像及其当年在海南收集的大量文物,再现了88年前海南岛的人文风物。

一位观众在“洋片机”上观看史图博教授当年拍摄的图片资料。

史图博当年在海南岛征集了大量实物,共计349件(套),几经辗转,这批文物最终分别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其中近80%的文物都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此次展览展示的146件(套)史图博征集的黎族文物,全部来自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该展曾于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2月20日在海南省博物馆进行了首展。这批文物时隔80余年后首次回到故乡海南岛展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烈讨论。

展览通过珍贵文物和影像资料解开尘封历史,展现了海南岛少数民族曾经的生活、服饰、劳作、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许多文化现象及手工技艺等至今仍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如黎锦纺织制作、服饰刺绣图案等,但也有不少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而终至绝迹,如藤编油灯架、芭蕉叶拖鞋、男子木梳、记事竹契等。

一位观众带着孩子观看参展文物。

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文物,展示了跨文化的交流,再现了一位德国学者眼中和心中的海南岛众生相,描述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的思想情感。文物见证了海南岛的时代变迁和当地民族的岁月生活,承载着社会深厚的文化记忆,展览这些文物,实现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民族文化宫各族干部职工,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西藏文化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等单位代表及社会观众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据介绍,展览持续到3月18日,免费对社会开放。

(责编:王仁宏、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