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成就、七大亮点: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文化”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既是一份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进行总结的成绩单,也是对2019年政府工作进行部署的任务书。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环境等涉及文化发展的多个领域都在报告中得以体现。
四大成就回顾2018年
1.创新:“互联网+”助力产业升级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2018年,我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在新动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逐步加快。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持续革新,新技术新模式开始被更多地运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化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界的前列。2016年,故宫先后与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搭建线上文创销售平台,围绕故宫文化IP进行游戏、动漫等方面的开发。不仅如此,故宫还开发了一系列APP: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清代皇帝服饰、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借助互联网,故宫的形象愈加年轻化,关注度不断提升。可见,“互联网+”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政策:财税扶持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
2018年,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多措并举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成本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负担不断减轻,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等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其在活跃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创新、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将大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
3.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路上
“改革”一词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105次,为历年最多。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继续取得新突破。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顺利实施。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
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得到深化,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同时,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并已经融入到各个领域中,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此次机构改革有利于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4.交流:文化自信定义中国新形象
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经济外交、人文交流成果丰硕。201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同时,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2018年“欢乐春节”活动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开展,其中覆盖5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举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涵盖展演、庙会、广场巡游、创意设计等多种形式,深受当地民众和广大华人喜爱。此外,我国的文学作品、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也开启了强势出海的新时代,如爆款国产剧《延禧攻略》成功登顶谷歌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电视剧热搜榜榜首。过去这一年,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中国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七大亮点展望2019年
1.宏观政策“置顶”就业,释放青年人才就业红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业问题从传统的民生板块升级至宏观调控领域。报告中同时给出了相关建议,如“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优化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2018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361万人。其中,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对于优化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2019年的就业目标,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未来,随着我国对于市场需求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不断深化,对各种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各类人才将会得到善聚善用。新的业态将让更多青年有机会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如今,文化人才已逐渐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内核、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变量。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文化人才以其创新意识成为新的就业重点群体。吸引青年文化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持续释放青年人才就业红利,这不仅能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还将在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对此,在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之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2018年,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全面爆发的元年”已过,但对青年人才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2.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
“减税降费”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对于2019年的工作目标,报告中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其中,抓好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被重点提及。小微企业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队伍中的主力军,其中八成的企业经营文创产业相关领域业务。大力保障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顺利落地,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确保文创企业轻装上阵、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意义重大。
在细节方面,报告提出“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等。这些优惠政策的提出,将使得文创企业融资更加便捷,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服务。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持续深入创新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由52.2%提高到58.5%以上。科技不仅是创新的重要支撑,也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扩大国际创新合作。”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应用不断深化,数字创意经济的内容与形态将迎来更多可能性。报告中还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科技体制改革的全新阶段已经到来。
为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必不可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报告中还特意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翟天临事件”引发了学术圈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不端不仅突破了学术底线,也挑战着人才培育的道德底线。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急需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只有加强伦理和学风建设,才能以学术阵地引领良好知识产权环境的打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4.培育新兴业态,唤醒民众“文化内需”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持续推进,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得到挖掘,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健康有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如何激发民众的“文化内需”,促进文化市场快速稳定增长,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入全新历史阶段,文化对提升旅游产业品质,打造旅游产业新内容愈发关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国庆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与了文化活动,78.3%的游客花在文化体验的停留时间为2天以上。文化在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构建城市新业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全域旅游的纵深化发展,文化将继续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实现更加高质量的融合共生。
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数将为1000万人,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1/3之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催生了文化市场的新蓝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在银发经济的大潮中,老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将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快速增加的离退休老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生活与文化产品,老年人的幸福感如何得到提升,这些都需要文化保驾护航。正如报告中所说,“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5.“智能+”引领数字创意产业迈入“快车道”
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智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人工智能”共出现三次,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作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正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新的阶段。
近年来,文化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自2015年起就开始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数字经济领域进行了宏观规划。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相较于2016年增长67%。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融资笔数达31%。截止2018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为全球第二,其中北京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人工智能正从多个方面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数字创意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智能+”将引领新一轮的融合发展趋势,引领数字创意产业迈入“快车道”。
6.区域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题中之义
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今年,报告中指出,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重大举措。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文化建设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产业将打破传统格局,逐步实现“带状发展”。未来,区域城市将实现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机制更健全、人才资源共享程度更高、跨界融合领域更广泛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文化产业将发挥更突出的纽带作用,连结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了7400亿元,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则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未来,文化产业将在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新型美丽城镇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7.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报告中提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就繁荣兴旺。今天,在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文化消费也已经逐渐成为老百姓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而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都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文化产品的供给,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真正提供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势,通过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参考来源:
新京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出现105次 历年最多》
搜狐网,《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
经济观察网,《42个亮点!带你读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