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导演艺术门道多
4月8日至15日,全国文艺骨干培训班(戏剧编导)在浙江杭州举办。主办方邀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导演罗锦鳞,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导演李建平等专家给学员授课,并互动答疑。
话剧、戏曲等艺术作品由案头到舞台,导演是关键环节,导演对作品的节奏、风格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演艺术的作用、地位,导演工作的思路、方法,值得被行业重视、审视,这也是本次培训班中专家与学员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
舞台演出必须经过总体设计
罗锦鳞介绍,戏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说,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讲述一段故事的艺术活动,就是戏剧;狭义的戏剧指的就是话剧。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在其诞生之初,是没有导演这一工种的,剧作者、戏剧演出组织者等承担了导演的一部分职能。罗锦鳞说,“导演”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戏剧史上,是在1776年的德国,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导演是德国文学家歌德。歌德提出,舞台演出必须具有经过总体设计的完整性。当时,歌德担任魏玛剧院院长和导演,便于将艺术构思诉诸实践。
戏剧发展到今天,导演早已成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负责总体统筹,确保作品的完整统一。“导演要根据剧本内容、风格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执导手法。”罗锦鳞说,“比如,一部悲剧的舞台总体色调应当是冷色调,调度方面要稳重干练,戏剧节奏应当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演员的表演要庄重、有造型感。而对一部喜剧来说则相反,更注重快节奏、夸张、强对比等。”
尽管导演对于戏剧来说如此重要,但导演终归是幕后英雄,演出的中心环节是演员表演,导演不可喧宾夺主。与俄国戏剧理论家、开创独特表演体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肩工作的俄国文学家丹青科提出,导演是组织者、解释者,其工作应该围绕演员展开,其任务是激发演员的潜能。“现在有的作品,制作、舞美等已经凌驾于表演、淹没了演员,这除了与社会审美有一定关系,也与导演定位出现偏差、过于强调自我表现直接相关。”罗锦鳞说。
选择甚至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剧本、选择演员等,非常考验导演的眼光和判断力。有专家称,选择甚至比努力更重要。
有的导演热衷于选择描写大事件、热点事件的剧本,仿佛这类题材的价值也一定很大。其实,这是个误区。“不能把重大事件、热点事件与优秀题材、优秀作品画等号。有些事件是‘一过性’的,没有内在的思想意义,也没有戏剧呈现价值。”李建平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导演不能在舞台上表现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便于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舞台上展现大场面也比较有震撼力,当然是可以表现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抓住大事件中的个体体验和情感,设置好戏剧的规定情境。”李建平说。
剧本需要演员的呈现才能立于舞台。罗锦鳞认为,选演员是导演的重点工作,演员选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茶馆》等作品的经典演出版本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精彩演绎。“很可惜,导演选择演员的空间时常遭到挤压,同时,年轻演员的基本功也总体上比前辈退步了,小空间演出也离不开话筒,并且时常出现‘有音无字’的现象,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罗锦鳞说,“戏剧家曹禺要求演员的台词要让人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并且好听,这应该成为当今戏剧演员的自我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方法加强训练。耄耋之年的罗锦鳞依然能够不用话筒,让坐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的学员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训练出来的。”罗锦鳞说。
话剧戏曲跨界需谨慎
演员中有明星,导演中也有。不少导演话剧、戏曲两门抱,戏曲中不论京昆还是地方戏,都能够信手拈来。对此,专家提示,跨界执导需谨慎。
罗锦鳞认为,话剧与戏曲的审美特征、标准不同,一方的导演经验不能直接应用于另一方;一名成熟的导演应该是一戏一格的,而不是把不同的作品套入同样的模板。“话剧、戏曲跨界执导,造成作品个性不足、共性过多,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罗锦鳞说。
即使同样是戏曲,跨起界来也并非那么容易。李建平说,由于过去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原因,戏曲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自发展,各地习俗各异使得各地方剧种的趣味大相径庭,渐渐自成体系,形成剧种的独特风貌。因此,李建平在执导某一剧种的作品之前,总要充分了解该剧种的历史,把这一剧种中的名家、名作全部看过才行。“我要清楚这个剧种的特长在哪,它的承载力有多大,以及观众对这个剧种有什么样的审美期待。”李建平说。
了解观众的审美期待对导演来说很重要,导演既要让作品的故事、人物吸引观众,又不能过分挑战观众的基本认知。“导演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排的戏让观众看不懂,这并不显得你如何高深、成功,而是你的失败。”罗锦鳞说。(罗 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