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举办

2019年05月05日15:0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于凯)近日,在中国青年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上,申怡飞在“青年说”环节讲述了他的奋斗故事。

“用中国心打造中国速度,年轻的我们就是改变的力量!”当21岁的申怡飞喊出这段话时,台下的大学生观众沸腾了。

申怡飞是东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15岁上大学,17岁研究5G极化码技术,21岁攻读博士学位。他所在团队的方案被写入5G行业标准,他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了5G平台。

和申怡飞一起讲述青春故事的还有跳水冠军陈若琳、90后科学家万蕊雪等,他们讲述的是90后一代责任与担当。在90分钟的节目中,和他们一起跨越时空“出场”的是五四运动以来100年间,那些奋斗的爱国青年。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说,中国青年报社倾心尽力,与湖南卫视筹划半年,联合出品打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是希望创新表达,用青年最喜闻乐见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加强对青年政治思想引领,让青春与祖国同在。这也是《中国青年报》当仁不让的主责主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那一代青年,他们必须肩负时代责任,坚韧不拔,只争朝夕。情景剧《珠峰攀登者》中,1960年,带着祖国期盼的中国青年登山队攻克难关,最终把红旗插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

在戈壁滩上,两弹元勋邓稼先参与了1979年的一次核弹空投实验。那天,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地上,为了寻找这枚弹头,他顶着核辐射冲进事故区。找到核弹碎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我们的实验可以开始了”。这是节目《等待》中的一幕。

“人总有老去的时候。任何一种学术都是后浪推前浪,希望年轻人驰而不息,认定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向着既定目标奋斗一生。”建筑学博士王其亨郑重地说。他已经72岁,在晚会给青年的寄语中,他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他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到今年为止已37年,自发地跑到东陵、西陵,动员自己的太太和5岁小女儿帮忙拉尺,很多年没有节假日了。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话语权找回来。

一些同样重量级的人物也在VCR里向青年发出寄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航天员杨利伟等。毫无例外,这些人的奋斗经历都与国家紧密相连。

在2019年的舞台上,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中有电影《流浪地球》导演、中国科幻电影开拓者郭帆,奥运冠军、国际泳联裁判长陈若琳,故宫最年轻的钟表修复师杨晓晨,90后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万蕊雪,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卫星团队成员、龙江二号卫星的设计师邱实及卫星相机设计者泰米尔。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这些人被打上了属于中国的符号。万蕊雪成为“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该项奖全球只有4位获奖人,这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首次获此殊荣。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作完学术报告,她听到台下有人这样说,“我曾读过这篇文章,但不知道原来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组。”

青春奋斗有高光时刻,也一定有默默无闻。《中国青年报》曾经以《我站立的地方》为题进行的全媒体报道,讲述了肩负边界巡逻任务的西藏军区某部边防战士们的故事,他们也在晚会中亮相。他们带来那面在国土上宣示主权的国旗,和现场青年一同庄严宣誓“强国有我”。

爱国不是一群人的专属,更与每个人、每份职业息息相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连在一起”,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刘媛媛和几位青年歌手,在晚会的压轴部分一起演唱了这首《国家》。

作为台下的学生观众,南通大学的鹿铭看到了百年间的青年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长沙师范学院的楚文旭感悟,应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努力发展自己,就是为祖国作贡献。

1950年,赴美留学的邓稼先刚刚取得博士学位9天,毅然回到祖国。2016年,在芬兰留学的机械博士杨晓晨,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节目,随后,他国内国外来回跑,还放弃了在芬兰定居的机会。

如今,埋头在清洗、拆卸、检查、修复、组装、调试环节的琐碎里,这位最年轻的故宫钟表修复师打心底里觉得“有意思”,研究钟表不同的运转方式和组装程序时,他就像零距离地触摸了来自古代的“活化石”。出了国,杨晓晨反而增强了文化自豪感。他热爱这个古今结合的事业,想把这份工作一直干下去。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