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数字时代的传统意象
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及其创新意义高端论坛”。《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在本次论坛发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一川基于报告,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更“潮”更“时尚”的期待。
日渐红火的短视频能用来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吗?这是当前推进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按常理推断,短视频在传播效力上难免偏于短而微,也就是传播容量既短且微,加之深厚度不足,这与意蕴厚重的传统艺术在传播时显然难以匹配。但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合编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却显示,短视频确实可以成为传统艺术的公共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份报告的令人感兴趣之处首先在于,以确切数据显示,有关传统艺术文化的短视频传播效果已超出预期。抖音在去年曾发起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线上活动,累计播放量过亿的话题挑战共有10个,涉及戏曲、国画、皮影、民乐、诗词等多个传统艺术门类。到今年2月,该平台上粉丝过万的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超过2000人,粉丝量超50万的传统文化明星传承人超过400人。头部作者聚焦于书画、手工艺、戏曲、武术、民乐等领域,热门传统艺术领域集中在“唱念做打”四种形式上。而对这四种经典形式之每一种,短视频创作组都进行了传播方式上的精心改编和调整,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当今手机用户的特定需求,唤起他们的点击兴趣。唱,要体现传统戏曲的新玩法和内容创新;念,则就古典诗词和皮影剧作趣味化演绎;做,使得“非遗”手工艺实现个性化呈现;打,以迷你短片去传递武术精神。这样的颇具针对性的改编和创新,使得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上呈现出新面貌。
该报告还让人感兴趣之点在于,对短视频平台的传统艺术传播机制做了总结。这种机制被归纳为四条:一是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移植,二是凸显传统对现代生活的新意义,三是让传承人成为文化达人,四是强调传统的文化精神以引起当代观众情感共鸣。应当说,这几方面都可以为当前艺术教育界推进传统艺术的大众传播提供具体方式上的启示和借鉴。特别是第二条把传统对现代生活的灵魂性意义给呈现出来,尤其启迪价值。而让一度被视为“阳春白雪”而难以大众化或通俗化的“非遗”传承人,赫然变成公众感兴趣的文化达人,这在过去确乎是难以想象的。这些传统艺术传播机制的新尝试和新概括,应当引起艺术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该报告还就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做了延伸性探讨,论及的策略中就有融合艺术形式以打造“动态美学”、推动文化元素的跨界演绎、结合技术和运营而激发大众参与和互动等新路径等。这些反映出抖音平台和该课题组对以新媒体推进传统艺术传播、提升传统艺术教育水平的前沿思考。
读罢该报告,我不能不就当前如何运用短视频之类新媒体平台去推进传统艺术教育做点引申思考。确实,传统艺术门类大多生长于与它相匹配的传统媒介主导时代,例如口头媒介传播、面对面传播以及雕版印刷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而这种传统媒介背后更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深厚的传统宇宙观和人生观等本土文化土壤。激发那些在新媒体环境生活并成长的年轻网民,主动形成传统艺术的接触和欣赏兴趣,进而愿意悉心领会和击赏传统意象所赖以生长的传统文化的深厚蕴藉,无疑是当今从事传统艺术教育所需要追求的目标。如今,在这个不得不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融媒体时代等若干不同术语去竞相表述的新时代,召唤公众在传统媒介环境中鉴赏传统艺术、并且以之作为传统艺术鉴赏的真正归宿,这样的热情及其方式固然令人敬重,但适当尝试让抖音短视频这类新媒体平台,通过与大量公众的日常亲密接触而释放出传统意象的魅力之一、二,进而诱导他们自主地乐意在传统媒介中深究传统艺术及其深长的文化余意,无疑也是当前艺术教育所值得激励的途径之一。假如传统的和新型的媒体平台都来共同传播传统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的未来就是可以期待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