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读郑传寅著《中国戏曲》:深入浅出地阐释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05月15日08:39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安 葵

前两年,郑传寅教授主持编写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戏曲史》,获得广泛好评,并已增订再版。现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郑传寅先生带有普及性质的学术著作《中国戏曲》。我感到这部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社会效益。

对于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广大青年来说,学习中国戏曲从而热爱中国民族艺术是非常必要的。如郑教授所说:“中国戏曲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硕果,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中国戏曲史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提升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和文献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现在一般青年读者阅读起来有些困难;另外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流行文化盛行,青年人也不大到剧场里观看戏曲,所以如何让他们了解戏曲、熟悉戏曲并进而热爱戏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这部书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可喜成果。

初读此书,我认为它具有显著特点:

作者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论述中国戏曲。这就是站在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促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立场来观察中国戏曲,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各种历史资料,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

关于中国戏曲的历史及理论,关于戏曲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前人已有很多论述,有的众说纷纭,争论很大。本书对于各种不同意见多予以胪列,然后从容淡定、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的观点。这体现出一种优良的学风。本书对古代戏曲和当代戏曲的评价都力求全面公正。比如古代戏曲,人们常说“十部传奇九相思”,书中指出,这一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书中一一列举传奇剧本的内容,说明很多作品不以描写男女恋情为主,而是通过主人公婚姻爱情的波折表现历史风云和家国情怀。再如对20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改革本书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其必要性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这对于有的史论著作存在的对历史“碎片化”的现象是必要的反驳。当然不能认为本书的观点都是十全十美的,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

作者在对中外戏剧进行比较中论述中国戏曲的历史及其艺术特点,指出中国戏曲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美学风格,这一点非常重要。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外国的戏剧理论介绍较多,人们接受得也比较普遍,因此常常拿外国的戏剧理论,如关于悲剧、喜剧的标准,关于舞台真实性的要求等来衡量中国戏曲,这样就看不到中国戏曲的长处。本书分“发展历程”“艺术形态”“名家名作”三编,“既瞩目戏曲辉煌的过往,也审视戏曲保护振兴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瞩目戏曲舞台呈现”,这与只着重古代戏曲和戏曲文学而对当代戏曲及舞台艺术缺少论述的一般文学史有明显不同。本书指出中国戏曲经千百年来的流传而没有间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为世界各古老戏剧所独有;指出中国各地域、各民族戏曲并存,文人戏剧与民间戏剧相辅相成,汇成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绚丽画卷;指出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悲喜相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出中国戏曲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并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等等,这就可使读者对中国戏曲有更全面的了解。

清代桐城派提出学术著作应是义理、辞章、考据三者兼具。我认为这部书在这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要求。在中国古代剧论中,名词、概念的含义常常比较模糊,本书适当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对一些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可能做出较清晰的界定,这对青年读者进一步理解戏曲是有好处的。本书的词章优美晓畅,如对作品剧情的介绍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对演员表演的介绍既有专业术语又使一般读者能够理解。在考据上作者严肃认真地下了功夫,而论述出来又不显繁琐艰深。这也就形成了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戏曲艺术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因素而形成的,凝聚了无数代艺术家和群众的智慧,确实堪称博大精深。要讲清它的道理,深入不易,浅出更难。比如戏曲音乐的曲牌、板式等问题,人们不深入了解还会产生误解,如认为多个剧目用相同的曲牌和板式就是模式化的,本书对这类问题都解释的很透彻。

我认为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这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一个具体行动,因此应该给予点赞。

(责编:李慧博、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