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元素让“群星”更鲜活
苗歌、舞龙、剪纸……在熠熠生辉的群星奖舞台上,不难发现,非遗一直是扮靓群星奖的重要元素之一,不管是舞蹈、音乐还是戏剧、曲艺,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群星奖作品通过非遗元素的点缀,使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风貌详尽展现。
非遗让群星奖舞台更绚丽多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击壤歌》的小演员们将荆州地方童谣唱诵出来时,台下观众立刻被带入古时鼓盆而歌、击壤而舞的美好意境中,一股吴楚风韵拂面而来;当浦东说书《养猪阿太》的演员用上海浦东乡间俚语讲述了养猪阿太如何重操旧业的故事时,台下观众发出会心一笑,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浦东说书依然绽放着光彩;鼓乐《保卫娘子关》以平定武迓鼓为表现形式,反映了八路军为保卫娘子关英勇抗战的故事,更显豪情万丈……
因为非遗元素的融入,群星奖作品展现出不同特色的地域风情,绽放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在群星奖的舞台,非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弘扬。
在群星奖决赛舞台上,音乐类作品《你是一朵花》特色鲜明。一个苗歌歌师的独唱,一段原生态苗族音乐的展示,使观众感受到在森林中品尝甘霖般的清爽。“原生态音乐的传唱,就得走出大山、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一直喜欢学唱苗歌的蝶当久说,为了将苗族音乐传承下去,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坚持在这门艺术上耕耘,他希望通过参加群星奖,使更多的人了解苗族音乐,并喜欢上它。
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海文化云等“云上群星奖”平台上,有网友这样留言:“天籁般的歌喉”“这首歌真好听”“这首歌别有韵味”……看到这些话,蝶当久欣慰地说,这就是他来群星奖的初衷,有了观众的支持,苗族音乐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流传得更久远。
为鲜明的风格锦上添花
在第十八届群星奖舞蹈类作品专家点评会上,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阮兰玉说,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有合理的结构、精彩的舞段、动人的情节外,还要有鲜明的风格。那么如何形成鲜明的风格呢?湖北省群艺馆副馆长周曼丽在常年的群文创作中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非遗则是群文作品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为了为本届群星奖作品《击壤歌》作曲,她曾多次深入江陵一带采风。如何用音乐来表现当地文化?她想到流传于荆州一带的儿童歌谣以及非遗项目鼓盆歌。经过多次的提炼、改编、打磨,《击壤歌》在来自荆州市江陵县留守儿童的生动演绎下,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音乐类作品《阿家里格啰》在基层惠民演出时一直是当地百姓追捧的节目,朗朗上口的民谣再加上非遗项目舟山渔民号子的融入,旋律更加打动人心。作品曲作者、浙江省舟山市文化馆音乐创作干部朱旻佳说,为了能展现海岛劳动人民的奋进精神,他们首先把创作题材对准了非遗项目舟山渔民号子,围绕它才开始进行词曲创作。虽然民谣与号子的结合很难,但是突破难点后,呈现出的效果却很好。
深扎下去才能抓住精髓
一位长期参加群文工作的专家说,纵观历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将非遗元素运用到作品中的比例并不小,但是如何能捕获到非遗的精髓却需要深扎下去费一些功夫。
2017年,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的群文干部深入农村去采风,路过一个村庄正好遇到一户人家请传承人给自家房屋上大梁,观看了整个上大梁的过程后他便来了灵感:“我们何不将这种习俗写进群文作品中,既具有地域风情,又受老百姓喜欢?”郑君超与创作人员一商量,于是就有了群星奖决赛作品《唱起歌来上大梁》。虽然好的创意有了,但是劳动号子和歌曲如何结合却让他们犯了难,经过四处讨教、多次修改,该作品才呈现出今日的模样。令创作者欣慰的是,在重庆当地的几十次惠民演出中,这首歌一直受到群众的欢迎。
“鞋有样来袜有样,先要自己脚有样”,形容“打铁还需自身硬”;“养儿子眼泪鼻涕多,养囡儿猪油蜜糖多”,形容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黄鳝鳗鲢捉相打,一样滑咾一样长”,形容他人做事“狡猾”……作为非遗项目浦东说书的代表作《养猪阿奶》的续篇,《养猪阿太》中有很多幽默生动又极富生活气息的浦东俚语。该作品的创作者曹刚强认为,《养猪阿太》能够得到观众喜欢,恰恰是因为独特的语言艺术,但他并不是这些语言的原创者。他说,一门曲艺语言的深究必须靠长期在生活中的积累和观察,深扎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非常重要。他在俚语方面的启蒙者就是他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对俚语的熟练运用,让他的作品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杜洁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