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大运河“走出去” 把世界运河文明“引进来”
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作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优化大运河岸线自然生态、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的战略任务,就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做出统一规划部署。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12位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资政。
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据统计,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中外运河文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政协委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他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建言。
朱民阳介绍,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中国的运河领域国际性社会组织,应中国大运河申遗而生,2009年成立,由民政部注册、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秘书处常设江苏扬州,现有会员153个,其中国外城市会员46个。他认为,大运河与长城同为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申遗成功后又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但与长城相比,大运河的国际知名度还不高,大运河沟通融合、开放共享的文化特质,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中国经验和智慧等还未得到广泛知晓和认同。此外,世界运河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运河产业,国际运河保护和治理已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把世界运河文明“引进来”还需进一步加强。
朱民阳建议,让中国大运河“走出去”,需要运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他说,不仅要讲千年运河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等经典故事,还要讲当代个例,即当代运河治理保护的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蓝图,即大运河统筹保护、传承、利用的目标和愿景。在“怎么讲”方面,除了运用文化传播、媒体宣传等,还要引导国内企业直接参与国外运河的治理和建设。“向谁讲”则注重面向运河国家和城市的民众,特别是占运河城市40%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使其了解中国大运河,促进民心相通。我国支持和鼓励国内的国际性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参加国际运河领域会议和活动,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扩大中国大运河的国际影响力。
在世界运河文明“引进来”方面,朱民阳认为,应该借鉴“全球智慧”,促进世界运河文明“洋为中用”。他说:“首先,要借理念。关于水系统筹管理,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法国米迪运河等世界知名运河都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运营,法国、爱尔兰等国家还设有全国性的运河管理机构。关于运河立法保护,美国的《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等,超越河道保护立法的范畴,定位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立法。关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拿大里多运河较早提出‘缓冲区’概念,两岸30米宽的缓冲区内不允许新建建筑物,保护了运河沿线风貌,形成著名的‘里多运河遗产旅游区’等。其次,是借力量。借助外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等在运河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河航道国际(IWI)等国际组织,在运河遗产保护、水系治理等方面的专业力量。还可以借助我国的重要平台和论坛,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大运河故事的重要展示平台,把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作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宣传的重要交流平台,促进世界运河城市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倾听世界声音。”(本报记者 程 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