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铁开通首日总客流量共计22.622万人次
85岁老奶奶早早到站给工作人员送香包致谢
6月23日上午9时,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通试运营,这标志着金城兰州正式驶入“地铁时代”。开通首日,人们涌入地铁,迫不及待地感受地铁如何“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地铁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对未来的出行及生活充满畅想。地铁之于我们,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联系方式和纽带,它为城市里的逐梦者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它为按部就班工作生活的市民们提供了一个灵动多元的生活选项。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首日(6月23日9时至22时),总客流量共计22.622万人次,全天列车运行各项指标良好,运营工作平稳有序,列车正点率100%,运行图兑现率100%。客流排名前三的车站依次是:西关站、西站十字站、东方红广场站。
85岁“香包奶奶”早早到站送上对地铁建设者的祝福
23日早晨,家住金港城的85岁滕维雳老奶奶带着一大包香包,先坐公交又步行,早早赶到了1号线西站十字站,给地铁参建者、乘务人员、志愿者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香包。“兰州的地铁我一直在关注,建设的时候我也常来看,没什么能感谢建设者的,只能做好多多的香包,今天来送给大家。”滕奶奶一路走一路送,站台指引人员、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安检人员……她都没落下。
老人们排队赶地铁探望老朋友
6月23日一早,住在敦煌路的市民王先生装好前两天排队买来的地铁储值卡,直奔轨道交通1号线西站十字站。在地铁入口处,他给自己来了一张自拍。“退休之后,生活圈子小了。”王先生告诉记者,他要亲身体验一下兰州地铁,顺便到盘旋路看一个老伙计。地铁给老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他可以把手机上的“朋友圈”搬到线下。“一些老同事和老朋友,虽然都在一个城市,却很少见面,大家都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王先生说,“今天,他要亲自到老朋友家坐一坐。”
家住安宁区的李先生75岁了,早上7时就出了门。“坐了几站公交车赶到1号线西站十字站,我想感受一下兰州自己的地铁。“快,真快,不到20分钟就到广场了。平时,我们的活动半径不会超过几公里。有了地铁,活动范围就大了,可以出来感受城市的变化,别跟社会脱了节。”李先生高兴地说。
记者在地铁车厢里看到,乘客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背着双肩包、戴着耳机的年轻人也不少。“跟同学约好去兰大打球,坐地铁多快啊,这个暑假,拒绝宅在家里。”小张说。
上班族实现“史上最快”到岗纪录
把日子过得像钟表一样,是像秦女士这样的银行职员感觉最乏味的一件事。家住安宁区海关附近的她,单位在盘旋路,每天6时30分起床,用整整2个小时送孩子、挤公交上班,过得跟“打仗一样”。
昨日上午10时,秦女士跟随排队市民进入1号线兰州海关站,从这一刻开始,她要尝试一种新的出行方式。从海关站到兰州大学站,算上进出站35分钟,秦女士创了自己从家到单位的最快用时纪录。“空间不再是距离,时间才是距离。”在秦女士看来,地铁帮助上班族节省了更多通勤时间。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杜志超赵文瑞/文 甘霖/图
■地铁故事
轨道交通建设者祝贺1号线顺利开通——
兰州人民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6月23日,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方红广场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值得每个市民为他们点赞。他们就是兰州轨道交通的参建者。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参与地铁“神经中枢”和“大脑”的建设,高质量完成了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和综合监控等系统工程,保证了1号线顺利开通。
当日,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兰州地铁项目部的员工们来到现场,参与了开通仪式。他们拉起横幅,祝贺兰州地铁1号线顺利开通。作为参建单位之一,他们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帮助兰州市民实现“地铁梦”。项目负责人赵文涛激动地说:“作为兰州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工作十多年来能有机会回家乡建造第一条地铁,相比其他项目,这条地铁凝聚了我更多的情感,身上也肩负着更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兰州人民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与脸上洋溢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项目开始之初,经过一天现场施工的忙碌,回去不管多晚,他们都要进行详细的技术工作总结,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只为探索尝试不同的施工方式。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两年多,每天的技术交底成为了家常便饭,忙碌更是成为了常态。很多员工只能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地与家人和孩子打视频电话,有时因为忙到太晚,孩子早已经睡了。私下他们略显无奈地玩笑说:“再不回家你的孩子都只能喊你‘叔叔’了。”这玩笑里包含了无限的心酸,因为工程单位的特殊性,他们在节假日也坚守在岗位上,一年通常只能回家十几天,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亲人,更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项目部面临着巨大的施工压力,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时间非常少,然而任务却非常重。在人员吃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时间,项目部员工只能连轴转,每天凌晨回去,早上四五点就出发,休息的时间非常短。连续的劳累并没有使大家退缩,相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任务完成,而且是高质量地完成。
正是他们的付出,才促成了1号线的成功开通。他们是兰州轨道交通建设的参与者,未来也将致力于为兰州地铁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杜志超赵文瑞通讯员王悦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