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战略
编者按: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如何?有哪些特点和种类?又有哪些传世精品?未来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将如何实现升级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虹思考很多。
在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试验区的大背景下,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刊载了朱虹一篇题为《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战略》的文章,文中对景德镇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剖析,并以此希望景德镇能够在下一步的发展当中更好地明确陶瓷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巨大合力,共同助推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今日,对该文进行转载,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陶瓷是中国人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了精美的陶瓷。中国、瓷器的英文都是“china”,就是因当年陶瓷销往海外,很多外国人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只知道来自昌南(景德镇古代叫昌南镇),于是将这种器物叫做“china”。china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著称。郭沫若诗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以瓷业主撑一城,历千年而不衰,引举世之瞩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象征性与影响力。
一、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
1.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
景德镇生产陶瓷历史悠久。肇始于汉唐,崛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绵延至当代。
⑴初露锋芒——汉到五代
景德镇地区的陶瓷业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时的陶瓷“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不远销。
唐代时,景德镇的瓷器已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名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五代时的景德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白瓷,它们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期较为成熟的瓷器。
⑵强势崛起——宋元时期
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瓷器质地优良,皇帝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宋室南迁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景德镇由此融汇吸纳天下名窑之良工绝技,博采异地乃至异国文化之精华,兼收并蓄,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强势崛起,超越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逐步获得在全国制瓷业的优势地位。
宋代以前景德镇都是以白瓷为主,没有什么装饰图案和绘画。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以轻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著称于世。这种瓷器,胎质细腻、致密、洁白,釉层较厚,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为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代是景德镇陶瓷的创新时期。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生划时代的进步。由单一的瓷石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增强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白度和透明度。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全国唯一的瓷业行政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专门对景德镇制瓷业实行管理,成为延续了630余年的中国皇家瓷厂的开端,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⑶步入巅峰——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皇家用瓷,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称为御窑厂,景德镇继续成为明清两朝皇家瓷厂所在地。御窑厂一枝独秀,成为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继承前代技术并加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烧造方面外,景德镇明代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烧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陶瓷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之世,运以新意,佣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景德镇瓷业在康雍乾时期达到巅峰。这不仅是因为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复苏、皇帝重视,还因为有一位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瓷业开始走下坡路,到晚清日趋衰落,道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⑷瓷脉相传——现当代时期
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王大凡、王琦、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毕伯涛、程意亭等,以传统书画用笔技法,将诗、书、画、印融入陶瓷粉彩瓷画中,并改革粉彩工艺,出现落地新粉彩并成为当时陈设瓷的主流,胜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的小作坊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建国、人民、新华、宇宙、东风、艺术、光明、红星、红旗、为民等大型瓷厂,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十大瓷厂”。陶瓷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过去皇家用瓷和工艺瓷生产,已发展成为日用瓷、工艺美术瓷、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用瓷、电子陶瓷、特种陶瓷和高技术陶瓷等多门类的瓷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陶瓷生产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明和创造了色釉彩、综合彩、现代陶艺、现代青花、釉中彩等不少新彩类、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传统陶瓷艺术焕发青春。当代中国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大多都来到景德镇,他们为陶瓷艺术和陶瓷工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目前在世的陶瓷大师有王锡良(代表作:《黄山四千仞》粉彩瓷板画)、张松茂 (代表作:粉彩《三顾茅庐》瓷板)、刘远长(代表作:福寿富贵)等。
2.景德镇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⑴景德镇是世界瓷都。站在世界范围看,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最高的制瓷水平、陶瓷产业的兴旺和陶瓷人才的汇聚,让她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世界瓷都”。
制瓷历史悠久。“景德镇千年窑火旺”,铸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千年瓷都的历史地位。景德镇有冶陶史2000年,官窑史1000多年,御窑史600多年。景德镇是世界“高岭石”“高岭土”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从此两个地质术语名扬天下。
世界瓷艺高峰。景德镇代表了所处时代制瓷技术与工艺的最高水平,成就了世界陶瓷技艺的高峰。历史上主要陶瓷生产国和现在陶瓷大国都曾经借鉴和学习过她的制瓷工艺。自唐五代景德镇青瓷、白瓷达到相当水准后,一些伊斯兰国家首先开始模仿景德镇瓷器;其后东亚的朝鲜和日本,西亚、欧洲均走上学习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漫漫长路。她生产的瓷器成为世人追捧的器物,历史上远销世界120多个国家,几乎走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估算,景德镇行销外洋的瓷器总数当在3亿件以上。如今,御窑厂不同时期生产的精美瓷器,被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成为无价之宝。
陶瓷产业立市。景德镇以陶瓷立市、以陶瓷兴市、以陶瓷荣市,是唯一一个因陶瓷而繁荣千年的城市。据史载,宋代以来,景德镇即“村村窑火,户户陶埏”,整个的昌江两岸都是陶窑作坊,整个昌江里都是运送瓷器或制瓷原料的舟船。她是一座全城生产瓷器的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工业化的城市之一。
瓷业人才之都。古今中外,无数的制瓷人到景德镇来学习制瓷技艺,寻找自己的梦想,陶瓷文化弥漫在这座老城的每个角落,构成了瓷都独特、珍贵而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世界主要产瓷国的人们,都有到景德镇来学习制瓷技艺的经历。至今还有“景漂”的现象,有三万多“景漂”,其中有1200多名外国人,他们在景德镇寻找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⑵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符号。她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实力的象征。16世纪以前以中国为主导的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线,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和东北亚贸易区。16世纪以后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线,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贸易圈。海上陶瓷之路使中国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景德镇瓷器则充当了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角色。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直至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见证。丝绸、茶叶、瓷器,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域外输出的三大主要商品。但是丝绸和茶叶都被消耗掉了,只有瓷器因为其材质的坚硬而大量保存下来,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物证,是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
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海上陶瓷之路”,中国瓷器连带着附于其上的文化,被“搬运”到世界各地,中国瓷器所到之地,就是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所到之地。这些中国外销瓷,清晰地勾画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版图,哪里出现了中国瓷器,哪里中国文化就已然抵达。瓷器不仅以其物理属性的坚硬而获得了时间上的长久存在,更重要的是“中国瓷对世界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一项规模最为庞大的文化转型活动。”中国瓷器,其在“文化转型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超越了丝棉纺织品、茶叶、香料,而成为了核心角色。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世界许多地方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文化礼仪。中国瓷器结束了东南亚、西亚国家用植物叶子作饮食用具的时代,丰富和提升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使东南亚、西亚国家的饮食文化走向文明。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之前,欧洲人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还是相对“简陋”的。当地普通人用粗陶或木制器皿作食器,上流社会往往采用金属器皿。当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之后,欧洲纷纷改用中国瓷器,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方式,产生了“饮食革命”。
⑶景德镇陶瓷是艺术瑰宝。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在岁月的演进中,景德镇瓷器历久弥新,闪烁出诱人的光芒。
“白色的金子”。中国瓷器在唐代就外销到了红海、埃及,对当地的釉陶产生了影响。多数欧洲人则到16世纪末才知道中国瓷器。他们非常惊讶瓷器竟会比水晶还要美丽。中国瓷器那种不渗透性、洁白光滑、非常实用的美,以及相对于水晶器和银器的低廉价格,使它一现身欧洲,就赢得当地人民深深的喜爱。
尊贵的象征。在欧洲,景德镇瓷器,成为皇宫的珍品,成为上流社会珍爱的奇物,成为人们身份尊卑的象征。尤其在英国玛丽二世女王的影响下,17-18世纪的英国社会,从上到下都卷入中国瓷器热:贵族在家里建造瓷屋,皇室在宫廷建造瓷宫。此风席卷整个欧罗巴,在一些欧洲宫廷里面,纷纷造出所谓的“瓷屋”,摆设很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他们的皇宫也都如此。1670年,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修建了一座瓷宫,重金收购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和五彩瓷;1717年,德国萨克森公国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达成以600名御林军与对方交换127件中国瓷器的交易;1740-1786年在位的德国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二世,在其无忧宫内陈列着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代表的各种中国瓷器。
二、景德镇陶瓷的特点与种类
1.四大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陶瓷的四大特点,它是以人们观察瓷器由远及近的感受而排序的。
白如玉:景德镇瓷器呈乳白色,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
明如镜:景德镇瓷器釉面光滑,晶莹剔透,宛若明镜,光彩照人。
薄如纸:景德镇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正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销”。明代昊十九创烧“流霞盏”、“卵幕杯”,流霞盏明如朱砂,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卵幕杯薄如蝉翼,莹白可爱,一枚才重半铢(约合1.1克) ,四方不惜重价求之。
声如磬:景德镇瓷器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磬声,扣人心弦。
2.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但以青花、粉彩、颜色釉与玲珑最负盛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四大名瓷各擅胜场:青花之古朴淡雅、意境悠远;粉彩之五颜六色、明丽柔美;色釉之巧夺天工、异彩纷呈;玲珑之灵巧明澈、剔透动人。
⑴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代表作: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该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国家文物局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28.4厘米、底径13厘米。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⑵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后历朝流行不衰。雍正皇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因此当时的工匠对粉彩瓷的造型、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从而成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
代表作: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该宝瓶的瓶体绘制了粉彩八桃两蝠,因桃子象征“长寿”,蝠是“福”的谐音,寓意福寿双全。据考证,这种瓷器乃帝王后妃做寿之用。中国瓷器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评价:如此瓷瓶全球存世的只有这件,堪称绝世。
⑶色釉瓷(颜色釉瓷)。色釉瓷有很多种类型: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叫低温颜色釉。颜色釉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代表作:清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耳葫芦瓶。该瓶高26厘米,口距3厘米,底径8厘米。直口,短颈, 束腰,器身呈葫芦状。腰间弦纹上下各有刻花十二莲瓣。上腹与下腹之间凌空搭起对称绶带型双耳。器身与双耳配合,形成了稳健与飘逸、厚实与空灵的对比。整体看上去,隐隐约约闪现出“吉”字形,又称“大吉”瓶,暗含吉祥寓意。瓶身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匀净,呈失透状,暗绿釉色中闪烁着黄色光斑,端庄秀丽中不失神秘古雅。
⑷玲珑瓷。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陶瓷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代表作:民国青花玲珑瓷。
3.四种窑炉
瓷器制作成功,要依靠窑火。如果没有窑炉,就烧不出享誉世界的瓷器。景德镇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窑炉,以龙窑、马蹄窑、葫芦窑、镇窑等为主要代表,它们贯穿于景德镇制瓷的整个历史。所以说,一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相当意义上是窑炉发展的历史。
⑴龙窑
龙窑是景德镇早期窑炉,起源于晚唐,是五代和宋代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之一。龙窑多建筑于江南地区坡地上,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龙窑结构简单,造价低,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
⑵马蹄窑
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在元代兴盛于景德镇,是元代主要烧制瓷器的窑炉,后来因为制瓷技术的进步而消亡。马蹄窑其形状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因形如马蹄而得名。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代,有灵活求变,适应市场的优点。
⑶葫芦窑
葫芦窑是景德镇特有的葫芦形柴烧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朝初期出现了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该窑腰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宽后窄,前短而长,窑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故名“葫芦窑”。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马蹄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⑷镇窑
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基本囊括主要类型窑炉优点的新型窑炉——镇窑(也称蛋窑),是集前代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的优点发展而来的。这种柴窑构造比较简单,建筑成本不高,一座窑一根烟囱,适宜快烧快冷,以松柴为燃料,火焰清净,不含硫,对瓷器呈色有利,特别是对含铁量较高的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配料及钙釉或灰釉烧还原焰最为有利。清代能成为中国瓷器的巅峰时期,与镇窑的出现密不可分。
4.四大窑址
景德镇窑址随着景德镇的制瓷业的发展进而发展和演变,以地域划分的话则分为景德镇市区、南河流域、东河流域、丽阳镇地区,全市共有古窑址81处。有代表性的古窑址主要有四个:御窑厂遗址、杨梅亭古窑址、湖田古窑址、落马桥古窑址等。
⑴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心,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数计精美绝伦的瓷器。
⑵杨梅亭窑。又叫胜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五代时期烧造白瓷,白瓷白度达百分之七十,是五代全国同时期全国窑场烧白瓷的白色纯度最高的窑场。
⑶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4公里的湖田村。创烧于五代,至宋代成为影青瓷的主要产地,产品居于景德镇诸窑之冠。入元持续发展,工艺尤为高超,是著名的卵白釉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烧造中心。终烧于明代隆庆、万历时期,延续 600余年。在景德镇的众多古窑址中,湖田窑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且年代延续不断,堆积丰富,遗址保存较好,是反映景德镇烧瓷历史发展的典型窑址。湖田窑生产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烧制技术相当成熟,代表着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⑷落马桥窑址。考古发掘得知为元代浮梁瓷局的重要窑场之一,元代烧造进口苏麻离青料的元青花大器,也就是学术界称为的至正型青花。
三、景德镇陶瓷十大传世精品
在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个经典作品。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景德镇瓷都的千年辉煌。时至今日,我们打开历史的记忆,发现它们虽历经岁月变迁,但仍然光耀夺目,让人惊叹不已。
1.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元代至正型青花标准器)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至正十一年(1351)景德镇出品的青花龙纹大瓶,此瓶成对,均有伤残且器形歪斜,一只高63.3厘米,直径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宽22厘米,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耳饰 ,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此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影响力极为深远。
2.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罐高27.5厘米,口径21厘米,腹径33厘米,足径20厘米。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该器物于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折合人民币约2.3亿的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3.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该瓶高36.5厘米,纹样细腻柔美,形制比例得当,是永乐瓷器难得杰作。明代官窑瓷器中青花瓷的艺术成就极高,而永乐、宣德两朝可谓青花瓷器的全盛时期。该瓶即为永乐瓷器中的珍品。此梅瓶器形倩倩,釉如凝脂,抚若柔丝,青花发色浓淡相宜,写生寿桃、石榴、山楂、荔枝、枇杷、龙眼,折枝果纹共六组,花实饱满,枝叶茂密。肩足添画俯莲、仰叶,诚当朝佳器,展现永窑典风。20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1.68亿港元。
4.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陶瓷界素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之说”。宣德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是收藏界的宠儿。此碗状为:侈口,深壁,矮圈足。青花发色浓郁艳丽,带黑褐色结晶斑,釉面满布大小气泡,胎骨质坚细腻。器身通体呈十棱。外壁绘莲花塘水藻,游鱼四尾,碗心青花双圈内绘莲花、水藻及游鱼二尾,口沿内外各饰青线一道,圈足三道,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宣德时期的鱼藻纹多绘鲭、鲌、鲢、鳜游鱼四尾,谐音寓意“清白廉洁”。此碗绘鲭、鲂、鳜三种游鱼,与莲花相组合,寓意“清廉”、“廉洁”,代表儒家思想中正直君子的完美形象。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是清白、纯净的象征。又鱼与余同音,为富贵有余的象征,与莲塘组合含“连年有余”之吉祥寓意,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吉祥文化。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在2017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29亿港元拍卖成交。
5.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工艺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用青花勾廓、五彩填色,有青花与彩瓷竞艳之意。鸡缸杯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抚之柔润如玉,绘画率真可人。
有史书上说,成化帝朱见深自幼在危机四伏的深宫里,有位年长他十七岁的宫女万氏终年陪同其左右。屡次阅历重大变故,成化帝对万氏宫女产生了深深的依靠。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继而联想到自己与万贵妃早逝的孩儿,现无子继承传位,心里感触良多,所以命烧制鸡缸杯送给万贵妃。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2.81亿港元。
6.清康熙宝石红郎窑尊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奉派前往景德镇御窑厂管理烧造事宜,生产的瓷器中有一种遥仿自宣德的红釉器,色泽鲜艳,特别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极监造之下的产物,所以称为“郎窑红”。此瓶形制和观音手持之净瓶相似,故又有观音尊之称。瓶口不规则的脱釉,则是郎窑红作品的典型风格。观音尊器形优美匀称,釉色鲜红,光彩夺目。此瓶釉质纯净肥润,玻璃质感极强。口沿及底足处有一圈白色边缘,俗称“灯草边”。瓶的内壁施白釉,白色纯正,类雪似银,与器表的鲜红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相映成趣,是一件成功的红釉之作。
7.清雍正瓷胎画珐琅柳燕图碗
共两支。一支高7.7厘米,口径15.8 厘米,底径6.5厘米;另一支高7.4厘米,底径6.7厘米,口径16.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件作品纹样具有左右对称的特色。在结拜的碗面上,以珐琅彩画出一幅花红柳绿、春燕双栖(一碗两燕双栖,另一碗一燕虽栖却喜望另一燕来栖)的生动景象。两碗的柳枝,一向左,一向右,合体构图,色彩搭配,动静暗合,清丽悦目。画的对面,配明朝大学生申时行《应制题扇》诗句“玉剪穿花过,霓赏带月归”,点出双燕穿飞柳荫花红的画意。这对碗虽造型简约,却是雍正“内廷恭造之式”的一个典范。
8.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瓷母)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清代乾隆年间烧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享有“中华瓷母”的美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奇技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9.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纹镂空内青花转心套瓶
分为内外两瓶。内外于瓶颈相连,内瓶底部与外瓶内心连接,外瓶瓶身鲤鱼图案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雕花设计,显得雍容富贵,瓶颈上红色“吉”字蕴含吉祥如意,由外部可以看到内瓶绘制的青花图案。该品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运用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等多种工艺,极尽奢华、叹为观止,属于清三代瓷器中的巅峰之作。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在2010年11月11日的伦敦的拍卖中以折合人民币5.541亿元的价格成交。
10.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
清代,当景德镇御瓷工匠采纳及熟习乾隆初年开创的绘画技艺后,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备受推崇。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于景德镇日臻完善。这只长颈葫芦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该瓶在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经过足足45口叫价,最终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购得。
四、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发展,是景德镇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景德镇应要明确陶瓷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巨大合力,共同助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1.紧抓 “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创建“一个中心”、打造“一个新区”、构建“三大高地”
创建“一个中心”,是指发挥“世界瓷都”的品牌优势,创建国际陶瓷产业中心。坚持大开放理念,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提升“景德镇瓷博会”的层次与水平;建立国际化、综合性、常态化的投资贸易平台;鼓励景德镇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及商贸物流型境外陶瓷产业园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景德镇创建成为国际陶瓷产业中心。
打造“一个新区”,是指以创建“世界陶瓷之都”为目标,规划一定面积作为核心承载空间,建设体现景德镇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也可以称之为“景德古镇”。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陶瓷创意设计、陶瓷制作体验、艺术品交易、数字文化、文化贸易等产业,着力建设世界级陶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创意及设计产品会展中心、云计算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形成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与陶瓷文化聚集新区。
构建“三大高地”,是指陶瓷人才培养高地、陶瓷创新研发高地和陶瓷文化高地。第一,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依托,把陶瓷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唯一、世界一流的学科,构筑陶瓷人才培养高地。第二,充分发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御窑厂遗址研究院、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世界一流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研发能力的“国字号”陶瓷研究专业机构,构建陶瓷创新研发高地。第三,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基础,建设景德镇陶瓷公园,举办陶瓷论坛,打造全国领先的大型陶瓷演艺精品,创新景德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第一圣地”的形象,构建陶瓷文化高地。
2.把中央的政策和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实施五大战略
大融合战略。加快陶瓷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在发展陶瓷产业与打造旅游中心城市之间形成联动,将陶瓷产业开发融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加快陶瓷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深度挖掘上千年的陶瓷文化,将陶瓷产业融入文化产业的开发当中,延长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链条;加快陶瓷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将高新技术融入陶瓷产业,激活陶瓷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陶瓷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实现陶瓷产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战略。坚持产品多元化,在明确以艺术陶瓷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艺术陶瓷产业化、产业陶瓷艺术化”,实现从一业独大到高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多业发展。坚持营销多元化,在全国广布统一的“景德镇瓷”旗舰店,确立“景德镇瓷”品质与品牌形象。坚持市场多元化, 明确景德镇陶瓷主打海外高端市场,支持企业加快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在欧美、非、俄和国内中心城市等重点市场建设展示中心、批发零售网点,助推瓷业全产业链发展。坚持平台多元化,拓展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发展瓷业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包括品牌建设、交易所公开定价、大数据保真体系和专业陶瓷网店等瓷产业发展体系,打造“空中”陶瓷之路。
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利用“景德镇”金字招牌的号召力,用资本的力量、投行的手段,通过并购组建陶瓷龙头企业,打造景德镇品牌上市公司;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技术环保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同时,支持本土企业尤其是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整合力量,带动景德镇陶瓷企业联盟发展。
特色发展战略。在现有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基础上,整合陶瓷产业资源,突出专业性,以日用陶瓷的改造提升区、国际陶瓷产业的合作园、高技术陶瓷的生产基地、陶瓷文化的创意高地、手工制瓷企业的集聚地为目标,高起点打造国家级陶瓷产业特色园区。针对性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陶瓷企业独资或合作,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陶瓷产业技术联盟,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景德镇陶瓷的品牌价值与影响;改变经营思路,转变传统观念而不放弃传统产品,变“出售产品”为“出售品牌”、“出售观念”、“出售文化”,把品牌推向营销的最前沿,用景德镇品牌的魅力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提高“景德镇瓷”品牌准入门槛。争取相关部委支持制定“景德镇瓷”国家标准;采用先进防伪技术,对“景德镇瓷”品牌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使用、统一宣传,引导企业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与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维护景德镇陶瓷的品牌形象。
加大景德镇陶瓷品牌建设力度。要着力建设一个包括“景德镇瓷”品牌和企业品牌、名品、名人、名企的品牌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景德镇市大力实施陶瓷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大力推进注册商标、认真抓好知名商标、重点突破著名商标、梯次培育驰名商标、系列注册传统名瓷商标”等措施,已逐步形成了陶瓷品牌集群。今后应加大对“景德镇”注册商标和“青花、粉彩、颜色釉、玲珑”的保护力度,重点扶持“红叶”、“玉风”、“法蓝瓷”等一批重点品牌发展,以此带动景德镇市陶瓷品牌的发展。实施“景德镇瓷”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制定品牌激励制度,推动陶瓷企业争创自主品牌,在景德镇市陶瓷行业中形成一批全国著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陶瓷品牌。
总之,景德镇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广泛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陶瓷制作的先进艺术技术,引进和培养各类陶瓷高端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敢闯敢试,创造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高峰,不断提高景德镇艺术陶瓷在全球的首位度,使陶瓷成为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努力实现“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辉煌目标。(转载:中国新闻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