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朱虹

树立素质教育发展的六大观念

2019年07月11日09:39 | 来源:江西宣传
小字号
原标题:朱虹:树立素质教育发展的六大观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里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指人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是指人们具有的能力、行为、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考试作为当前社会条件下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家境贫寒、没有“背景”的孩子就是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考试作为评价、衡量教育和人才的有效方法,仍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存在,现在就想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应该可以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试卷选题、考试方式中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差异:应试教育在教学目的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对象上主要是面向少数人的“英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考什么就教什么;在课程结构上重“主科”轻“副科”;在学生负担上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在师生关系上是一种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在教育方法上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在教学途径上是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在评价标准上简单以“考分论成败”。而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对象上是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课程结构上不仅平等对待所有课程,还注意开发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在学生负担上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强调生动、活泼的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师爱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途径上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在评价标准上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

新华社发 赵春亮 摄

二、素质教育发展的六大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升学率,又不唯升学率,不能用升学率一个标准评价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树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六大观念”。

1、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各级党政领导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否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判断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关键应当看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益,以及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贪大求全,搞大规模学校、大班额;不应用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对学校和师生进行排名奖惩;不应目光短视,姑息纵容当地学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要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真心实意地支持素质教育实施,坚决不给本地区和学校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名声”和“荣誉”,引导学校排除各种干扰,安安静静办学,克服浮躁和虚荣,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2、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教育基础。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然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然集中在升学率上。为此,考试改革势在必行,重点要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调整考试内容,变“为考试而学”为“为选才而考”,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探索分类考试,变“格式化”为“个性化”。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三是推行多元录取,变“独木桥”为“立交桥”。长期以来,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多次录取机制,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基本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多次考试、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

4、正确的教育人才观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家、教授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定要转变“只有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社会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知道名单中的人,第一份名单包括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等几位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包括李渔、顾炎武、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几位清朝的落第秀才。结果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充分说明即使未考好也可以成才。

5、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旧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考分和成绩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终结性结论而是主要说明学习的起点和新状况。正确的质量观,应当是发展的质量观、相对的质量观、多元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即应当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凡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的都应得到肯定。相对的质量观,即对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质量判断,不能单纯地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目的在于正确对待不同地区 , 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提高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积极性。多元的质量观,即我们常讲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用整体、综合的观点,从过去仅仅看分数提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把尺度衡量。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走内涵发展之路,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通过打造“一校一品”,来提高办学质量。要切实发挥优质示范学校在提升质量方面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成为在江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校,为推动江西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关键环节。各中小学校都应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最根本的是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学习与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必须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 ;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和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教学观。要运用现代教育科研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既重视基础课、必修课,又要开设更多选修课供不同能力与志趣的学生自由选择。要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更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要将教育和文化很好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责编:汤诗瑶、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