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四川人艺话剧《记忆密码》,再现“三线建设”的英雄业绩

2019年08月21日16:00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四川人艺最新创排的话剧《记忆密码》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由一组数字开启记忆追寻,重现了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奔赴大西南的建设者们高贵的信仰和动人的爱情。“三线建设精神”在这部剧中串联起“钒钛之城”攀枝花的三代人不同的青春。

用艺术重释三线建设精神

话剧《记忆密码》将故事发生地定位在因三线建设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攀枝花,剧中主人公胡岳巍是当年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把自己拍摄的一些底片送给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时隔55年,胡岳巍的记忆日渐模糊,但当他再次看到照片上的数字2036时,那些岁月里的人和事像拼图一样再次组合起他记忆的图画……2036是打开胡岳巍记忆的密码,2036也是今天的人们重新理解三线建设精神的一把钥匙。

“三线建设”这个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有怎样的意义?

1964年,严峻的国际形势逼迫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建设西部后方的战略问题。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背井离乡,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在那些荒芜的、险峻的、封闭的环境里,书写他们青春飞扬的诗句和热情美妙的乐章。

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罗鸿亮说:其实三线建设在80年代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三线建设的精神不是在那里就终止了,今天我们希望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来恢复城市的记忆,纪念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和他们的骄傲,“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三线建设让曾经”不毛之地“的攀枝花成为西南钢铁重镇,而如今它面对产业转型,好在“三线建设精神”已经融入攀枝花这座城市,城市有了自己的精神,是不会在转型中被轻易放弃的,城市的精神就是它的生命力和灵魂。

致敬时代洪流中的平凡生命和不逝的信仰

话剧《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李亭创作剧本,她回避类似报告文学或新闻稿件里的激情澎湃,细致入微地描写大时代下平凡人的命运,由个体人物的情感向观众展开了一幅三线建设的感人画卷。

话剧《记忆密码》中的角色大多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或者在真实的生活中一定能找到他们的对照。例如剧中的机要室话务员鲁晓芬,原型是当年评选的劳模“六朵金花”之一“红色话务员”吴修润。这个经过艺术加工的角色身上不仅有吴修润,还聚集了那个年代很多女性所具有的品质,她们纯真、理想、勇敢、坚定。为了誓言终身未嫁的鲁晓芬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爱情里不仅有两性相吸,更多的是一种志同道合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追求。

不只是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攀一代”,话剧《记忆密码》还覆盖了受三线建设直接影响的“攀二代”和海归的“攀三代”,每个人都在大时代中主动或被动地做出选择,就像剧中“攀二代”胡野渡的人生信条一样:不同的人生活在自己特定的时期,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很多路是命运的注定,没有对错可言。而那些在这条伟大的路上努力行走的平凡生命,我们希望他们被更多人理解和尊敬。

继战斗机之后,四川人艺又将大型炼钢现场搬上了舞台

去年四川人艺的话剧《苍穹之上》将舞台创作投向高冷的航空领域,把1:1的战斗机带进了剧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巡演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今年四川人艺的大型话剧《记忆密码》又将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现实主义手法与艺术手段和谐相融,重现60年代攀钢工厂内部景象。冶金装置的工业质感、loft结构的空间设置,让今天的观众在剧场共同见证1970年攀钢1号高炉建成出铁的激动与骄傲。

据悉,该剧将于今年9月在成都首演,随后将开启北京、上海等地的全国巡演之路。

大型原创话剧《记忆密码》

编剧:李亭

导演:黄定山

出品人:罗鸿亮

监制:刘嫈

统筹:马莎莎、黄梁宇

主办单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出品演出单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据悉,该剧将于今年9月在成都首演,随后将开启北京、上海等地的全国巡演之路。 

(责编:陈灿、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