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七年乌镇戏剧节怎么yang?
史航
孟京辉做客本报《后台》节目
通常被应用在婚姻或情感中的七年之痒,在文学层面的解读是平淡危机或倦怠规律,进入第七个年头的乌镇戏剧节又如何呢?10月28日,艺术总监孟京辉以及评委委员会委员史航先后做客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分别以各自语境巧妙解读了七年之养、七年之仰以及七年之痒。
七年之养——养成
乌镇孕育出好品格观众
孟京辉:七年很快,观众不仅来看戏,也是来生活,养成了这样的文化习惯。每年的10月,好朋友便聚集于此,互相鼓励,面对风雨一起前进,也一起留下共同的记忆。乌镇更养育了艺术家开放的心灵和拳拳之心,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又有一件重要的事即将发生。
史航:七年,乌镇戏剧节养成了让观众进剧场后把手机调静音并收在包里的习惯,一切养成要从观众开始,这里是土壤是空间。前两天听说《精灵女王》的字幕出了些问题,黄磊赶紧过去现场协调退票;前两年还有一次,一位买不到票在门口排队的观众在微博@我和黄磊说“救救孩子”,我们紧急协调现场重新布置挤出了10个座位。后来“救救孩子”也成了一个被沿用下来的梗,所有没有票的都是孩子,都需要拯救。这就是乌镇的养成与被关爱。
七年之仰——仰望
成为世界级顶尖戏剧节
孟京辉:与其说差距,不如说特点,乌镇戏剧节的特点就是国际性。这里有最新最具想像力的新思潮,同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纷繁的世界。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年轻人,有青年观众,当然也有北京青年报。在这里是艺术家说了算、玩得high,以艺术之名看待一切,艺术是光环、是闪电,也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状态。在这里看不到琐碎,更多的是诗意。
史航:其实所谓乌镇戏剧节与世界其他艺术节的差别,就如同南方比北方南,北方比南方北。对于戏剧节来说,有特色最重要。记得戏剧节发起人之一、乌镇汉子陈向宏曾经说,他做这个戏剧节,就是希望乌镇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像纽约、巴黎的孩子一样有机会看戏,而不用跋涉千山万水,只需要戏剧节跋涉千山万水把剧目请来就好。乌镇就像你们的栏目名字一样,是一个大“后台”,几步过后就来到了前台,而我们所有人在后台穿行赶场。这就是乌镇的独特,交流不用呼吁。所以我们与其他的戏剧节相比,仰望是互相的,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正如王小波说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七年之痒——心痒
进入瓶颈期还是蜜月期?
孟京辉:7在中国是一个特别好的数字,也是一个开始,无论是邀约剧目还是宣传策划,一切都已是自然而然。下一届依然会有大师级的作品,青赛也依然会作为内驱力往前走,既有狂欢的氛围,也有学术的高度,更不能少的是细腻的服务。
史航:痒是痒痒、心痒,是渴望更是期待,戏剧节已经成为观众的一个盼头,有知觉才有渴望,必须要挠挠。至于七年之痒的所谓瓶颈,没有瓶颈就成了牛饮,瓶颈可以让期待延长,瓶颈期也正是蜜月期。
很多人出生成长的城市没有剧场,很多地方剧场只是开会的地方,就像橱窗一样,但在乌镇,戏剧触手可及。在这里,观众会从在剧场讲话大声到提醒别人小声轻动,这就是戏剧向生活挖墙脚吧。再回到自己的城市,他们可能会想到买票去看戏,在这里尝试过后,人生有一天会下单。同时在这里,陌生人坐在一起或许会产生奇妙的缘分。所以,请珍惜。
(文/记者 郭佳 摄影/记者 王晓溪 统筹/刘江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