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观众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
陈力近照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近文艺家】
三十多年来,拿遍了各种大奖的她,并未转型拍摄“能挣钱”的片子。她把拍摄红色题材电影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在歌颂伟人、礼赞英雄的道路上,一路执着前行,创造了别样的艺术风景。
近日,第十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古田军号》,从百余部电影中脱颖而出,获得本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看了《古田军号》,著名编剧周振天赞叹道:“陈力导演红色题材影片的功力,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让一个编剧前辈如此赞赏的陈力,却跟“电影市场”格格不入。1986年入行至今,《少年毛泽东》《声震长空》《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她的所有作品,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从未沾染丝毫商业气息,而是在歌颂伟人、礼赞英雄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创造了别样的艺术风景。
采访陈力那天是周六。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的时间很有限,但她却反复说“耽误了你的休息”。怕我折腾,她还特意找了一个离我较近的地方。她衣着朴素,透露着干练与亲切。
在影视制作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票房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重要标准。可陈力对此不以为然:“评价一个导演成功与否,标准不应该是拿了多少奖,收获了多少票房,而要看你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有什么影响,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被各界寄予厚望的《古田军号》,虽然票房不如预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影片的人气。很多地方都把《古田军号》当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11月7日,陈力携朱德的扮演者王志飞、刘安恭的扮演者胡兵等主创,参加了北京市东城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观影交流活动;11月8日,他们又马不停蹄地飞抵青岛,参加当地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陈力说:“观众们的热情反馈和持续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也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对于红色题材电影,一旦票房不好,一些人总会想当然地认为“作品不好看”。这既是一种思维惯性,也是长期以来,一些电影人搞创作不用心而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不过,陈力不在此列。
不管是拍伟人,还是拍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陈力总能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艺术家灵活的手法,让伟人有血肉,让历史有温度。
《古田军号》中,观众们普遍关注到一些生活化的细节刻画,如:在政治会议上,代表们边讨论政事边啃着地瓜;造纸坊内,毛泽东在与老板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谈中了解了百姓的处境;朱德和毛泽东,为争论进军路线问题,甚至拍起了桌子。可以说,《古田军号》在生动再现革命前辈的真实人生以及伟人的鲜明性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有人说,这些细节刻画,将简单而概括性的历史描绘得既丰满又真实,同时也让书本上稍显扁平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有血肉。正是这些细节刻画,拉近了伟人与观众的距离。
“红色电影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我们与年轻人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了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陈力说。
陈力拍电影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带演员“下生活”,挖掘素材,重温历史,充分体验和感受,然后再进行创作。
开始拍摄后,她也力求从镜头画面、道具背景,尤其是演员表现上还原时代质感,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比如,《古田军号》中一直贯穿影片始终的军号,就是珍藏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的真实文物。
陈力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也善于与年轻人沟通,尽管拍摄《古田军号》过程中,她对演员的要求极其严格,但张一山、王仁君等青年演员却和她处得像母子一样。他们很乐意参与陈力导演的戏,因为总能在跟她的相处中学到很多东西。
拍红色题材电影,有的人是为完成任务,有的人是为拿奖。三十多年来,陈力拿遍了金鸡奖、华表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大奖。2015年,她被授予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她被评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凭借这些奖项与光环,本可像有些电影导演那样转型,拍一些“能挣钱”的片子,可陈力却始终不为所动,因为她已把拍摄红色电影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干起了这份工作,从最初的工作任务,到后来变成了一种信仰。红色电影需要我,这就是我的价值。”陈力说,“我脑子笨,所以认准了一件事就会执拗地坚持下去,红色题材电影,我不仅要继续拍,还要拍得更好——绝不会为迎合大众,为追求高票房而动摇——这叫守土有责!”
陈力总是在忙工作,现在的生活就是一部戏接着一部戏,要么在拍戏,要么在准备拍戏,要么在剪片子、做后期。
《古田军号》的工作刚结束,反映“守岛英雄王继才”事迹的新戏已经进入了筹备期。采访刚结束,新戏的编剧已经拿着剧本等候在她旁边。陈力站起来,又重新坐下,用垫子撑住因为长期剪片子留下后遗症的腰,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略显疲惫又乐在其中。
(记者 刘平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