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耕耘十年 近百个剧种曲种活出精气神
11月11日,云南省保山市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王恩成和他的女儿分别从2200公里以外的保山和2600公里以外的黑龙江哈尔滨出发,来到安徽合肥,共赴一场戏曲之约——“中华颂·长丰杯”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开幕式暨文艺演出于当晚在合肥大剧院上演。于魁智、李胜素、王洪玲、李小峰、李玲玉等艺术名家先后登台亮相,演绎了京剧《蝶恋》、昆曲《醉打山门》、徽剧《吕布戏貂蝉》、黄梅戏《牛郎织女》、晋剧《喜荣归》、越剧《盘妻索妻·洞房》等经典剧目,一场持续6天的戏曲曲艺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40部剧目演绎传统之美
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长丰县人民政府主办,共吸引了全国23个省区市的40个团队参与。活动从全国报送的280余个剧目中精选40部优秀作品,在11月11日至16日期间开展6场展演,涵盖庐剧、吕剧、淮剧、滇剧、小品、相声等多个艺术门类,17个小戏、12个小品、11个曲艺节目轮番登台,全面展示了中国民间戏曲艺术的精神风貌和小戏小品曲艺创作的最新成果。
《走西口》是二人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参加演出的两位演员却是第一次登上展演舞台。《走西口》的导演、演员孟飞飞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一名“90”后乌兰牧骑队员,对他而言,尽管平时演出机会很多,但把地方特色剧种传播出去的机会很难得。其他剧目展演期间,孟飞飞都坐在台下仔细观看,用他的话来说,“戏曲都是相通的”。
与孟飞飞一样,湖北省实验楚剧团27岁的演员周莹也十分珍惜这一机会,她曾在这一舞台表演过现代戏:“我的第一次表演还很稚嫩,听了评委建议后回去反复修改,慢慢就有了进步。”此次,周莹带来了古装戏表演,就是想尝试不同角色,从不同渠道获得提升。
10年耕耘一直在成长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自创办以来,已走过10年历程。回忆起创办初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主任傅实表示:“小戏小品植根乡土,最能反映民间风貌,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但与一些大戏相比,因为流布范围和展示平台有限,一些地方小剧种濒临失传。”为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创作,2009年,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应运而生。“第一届活动举办时,仅有10余个节目参加,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今,已有近百个剧种、曲种登台亮相,许多基层演员有了展示的舞台,活动更吸引了诸多名家加盟。”傅实说。
与普通的展演不同,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展演自第一届起就设置专家点评环节,多位戏曲、曲艺名家从演员、导演、编剧、舞美等角度对参演队伍进行逐一点评,每场展演的点评往往长达一个多小时,将大展培育成我国民间戏曲、曲艺作品展示、交流、打磨和提升的重要平台。作为常驻点评嘉宾之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常祥霖也见证了展演的蜕变:“作品数量、种类明显增多,思想艺术水平也明显提高,与时代同步伐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大量涌现,来自基层的专业演员努力为人民抒怀,群众文艺爱好者则在戏曲、曲艺创作中践行文化自觉。”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郑家余介绍,从2017年起,大展陆续在长丰县举办了3届,将来自全国的小戏小品曲艺成果引入当地,持续推出精品力作。去年起,大展期间,长丰县还组织参演节目在各乡镇开展乡村公益行活动,推动民间文艺成果进一步回归乡土、普惠大众。
交流提升展新颜
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成长的10年也是我国戏曲、曲艺蓬勃生长的10年。通过该平台,数以百计的民间小戏、小品、曲艺创作成果涌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正是其中的受益者。“我们每次都带最满意的作品来,希望得到专家点拨,每次也都发现了提升空间。”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负责人宋爱东说,“除了强化创作,伴随着戏曲进校园、进千村乐万家等活动在东营持续开展,吕剧生态逐渐得到改善。”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艺术因互鉴而精彩。展演让基层文艺院团有了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舞台。”黑龙江省绥化市群艺馆戏剧部主任李昆峰曾多次带团队参加展演。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作品打磨提升的平台,更是培育艺术人才的难得机会。此次李昆峰带来的龙江剧《扶起来》演员杨洋、李冬雪、王忠学均为“00”后,他们都是李昆峰在绥化市一场展演中发掘出来的,在李昆峰的带领下,30多位演员在参加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观众在看戏中获得享受,文艺工作者在展演中得到提升,同时坚定了文化自信。”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评委、表演艺术家李文启说。(记者 赵若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