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虫诗梦成一家
——年轻诗人王其团鸟虫放歌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与王渔洋之间的莫逆挚情成为千古佳话,广为流传。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年轻诗人王其团(号:南岭山人)与年届九十寿的知名诗人、书法家谢云先生因艺术而结缘,成为忘年之交,同样也演绎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精彩故事。
谈起与谢云先生的相识,王其团甚为兴奋。他说,因为工作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谢云先生相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谢云并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后,感觉到刹那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如汹涌地海浪般,一波一波地袭向他的胸膛,让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那如鸟似虫的古老字符,使劲地向他的身体里钻,痒痒地难受,又尽情地享受着这种痒痒的感觉。自那一刻起,王其团便深深“陷入”那鸟飞虫鸣的艺术世界里,一晃就是十年。
开始,谢云先生对初识鸟虫篆的王其团并没有很深的印象,但听到他是沂蒙小伙,与一代“书圣”王羲之同为沂蒙人的时候,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从工作到家乡,再到王羲之故居,两人情趣相投、聊得甚欢,渐渐地谢云先生对王其团便有了最直观的印象,“朴实、真诚、正直、好学”。与以往那些拜访者不同的是,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竟然对他的鸟虫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让谢云先生极为赞许。在谢云先生看来,鸟虫篆书体结构奇繁,意境高古,非一般访客所能理解,当属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王其团初次接触就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说明他与鸟虫篆在某种意境里是相通的,这是一种莫大的缘分。
接下来的交谈中,谢云先生便将鸟虫篆的发展历程从商周到春秋,从形象到意象做了一个全面的讲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古文字文化让王其团听的如醉如痴,谢云先生渊博的学识更是让他折服,肃然起敬。这一切,注定了他与谢云先生、与鸟虫篆将会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不老人易老”。转眼间,王其团与谢云先生交往已整整十年。十年的时光,王其团从而立到不惑,谢云先生从耄耋到鲐背,这一老一少并肩高歌,在鸟虫诗梦里自由徜徉。王其团坦言,与谢云先生交往的十年里,也是他人生日就月将的十年,用“破茧化蝶”喻之亦不为过。在谢云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王其团对诗书画艺术的领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并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并将与谢云先生挽手出版,谢云先生为此书取名“观道”,用鸟虫篆题写书名。
谢云为王其团即将出版的诗集题写书名“观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里王其团步履不停地追随着谢云先生,在一次又一次地探索中执着前行,对鸟虫篆的形意反复琢磨,用诗歌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谢云先生也被这位执着、坚毅又颇有才华的年轻人所感动,最后正式收王其团为他的学生。人民日报记者武少民在采访谢云先生的报道中,谢云先生表示:“我一生不为人师,遇到王其团是件幸事,如今收他作为我的学生,也算了却我一个心愿,亦师亦友,人生乐事”。
风骨卓荦的谢云先生至情至性,不仅书海游弋,诗篇同样名动天下,而且所交无长幼,所知无远近,不同的人在谢云先生身上都读到了同样的风骨与力度,感受到了人格魅力的光辉。王其团更不例外,他刻鹤图龙,鸟虫放歌,用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踏着谢云先生的脚印昂首前行。
对于鸟虫篆,经过十年时间的沉淀,王其团有了更深更厚的体悟,他在一首诗歌中写道“是鸟,是虫,还是一种追求?或许,渐行渐远的脚印,正清晰着一个人的眼睛”。他那些对人生的理解,也正随着岁月的辉光流淌成诗,映射出耀眼的光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