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唐宋风骨”今犹在 名篇诗意开新年

2020年01月05日08:4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唐宋风骨”今犹在 名篇诗意开新年

  郑小瑛

  张凯丽

  瞿弦和

  吕中

  在《千里江山图》的背景下,100位孩子的清澈童声诵起大家耳熟能详的“鹅,鹅,鹅”“白日依山尽”“春眠不觉晓”,1月3日晚上,人民大会堂里的观众因为这段表演而动容。

  这是“但愿人长久——唐宋名篇北京新年音乐朗诵会”的一幕。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执棒,吕中、肖雄、乔榛、迪里拜尔、瞿弦和、张凯丽、宋春丽等文艺界众星齐聚,为观众带来一场“唐宋风骨”的诗意开年演出。

  此次演出由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制作,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

  顾冠仁、叶小纲、莫凡、张丽达、徐景新、陈晓勇、赵季平、刘长远、翁持更、董为杰,这些当代严肃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以诗词文句和朗诵者的声音为素材进行专门创作。这些作品由指挥家郑小瑛带领国家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和合唱团进行诠释,其本身就是一场艺术的盛宴。

  参加这场演出对许多艺术家来说并非易事,第一次参加“唐宋名篇”的瞿弦和老师今年也已有76岁,但是接到“唐宋名篇”的邀约依然坚持来演出,从练习、彩排到表演一丝不苟。“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句一出口,满座的观众就仿佛跟他一起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一个离别的秋夜。

  乔榛老师年近80岁,已有5次抗癌的经历,在元旦当天从上海坐飞机赶到北京来排练,他和张晶老师一起朗诵的《长恨歌》让很多观众红了眼眶。

  今年“唐宋名篇”依旧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尾,袁晨野老师的歌声中,所有参演者们一起上台,台上以歌声为祝福,台下掌声雷动。

  新闻内存

  缘起“呼唤诗神” 北青报策划朗诵会

  “唐宋名篇朗诵会”已经走过20年了。最初是1996年“呼唤诗神”朗诵会,1997年改为“千古名篇”朗诵会,1999年改为“唐宋名篇”。当时,北京青年报是它的主办方之一。作为当年的参与者,此次“朗诵会”的主办人钱程和时任北京青年报文化部主任谢民作为主要策划人共同回忆了当年创办时的情景。

  谢民说,当时每到年底,通常会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而作为一家中国著名的文化单位和最开始的创意方,北京青年报的理念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诗歌的国度,在最重要的节日里面,朗诵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年复一年,不断地去做。”

  说到1996年最早的“呼唤诗神”朗诵会,缘起还是当时舒婷打算“封笔”,而北京青年报记者蔡方华又撰文《呼唤诗神》,于是便以此为灵感并以同样的题目创办了朗诵会。

  谢民说,当时北京青年报文化部的每一位成员都提建议,再逐步筛选,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而一做20多年,一点点地坚持下来,这也是钱程这样的文化工作者恒信所致。

  据钱程和谢民介绍,“呼唤诗神”朗诵会的时候,选择作品还是中外合璧,后来改为“千古名篇”的时候,又觉得作品还是太泛泛,最终选择了“唐宋”。

  不过在选择唐宋作品时,又卡在了“绝句”上。因为“绝句“只有4句,不能让艺术家朗诵4句就下台啊,最终还是钱程的母亲一句话点醒了大家:你们干吗不用小孩啊?于是用小朋友朗诵绝句的形式保留到了今天。

  谢民说,这个演出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全部靠文化市场催生出来的,这也是一个奇迹。同时,北京青年报作为媒体,在联系艺术家的时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谢民说,在和乔榛、丁建华沟通的过程中,丁建华说“不管费用多低,我们都参加”,而孙道临、焦晃这样的老前辈在了解到有这样的朗诵会以后,作为诗歌爱好者,他们也都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20多年里,苏民、濮存昕、乔榛、丁建华都是一直参与这个活动的。孙道临老师朗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成为“千古绝唱”。而英若诚最后一次舞台演出也是在“唐宋朗诵会”。

  提到当年的趣事,钱程说有一次他们陪着孙道临老师吃饭,结果一位观众看到了孙老师,走了过来,轻轻感叹了一句:“您怎么那么像孙道临啊?”

  孙老师一听:“什么叫‘像’啊,我就是孙道临。”

  文/记者 郭佳

  摄影/记者 王晓溪

(责编:蒋波、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