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打油诗为何能长盛不衰

刘加民
2020年01月07日07:5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打油诗为何能长盛不衰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打油诗显得有点另类:它独立存在,靠人们口口相传。它是许多说唱、歌谣、史诗等民间文艺样式的“近亲”;虽无法确切指认出其边界,但能在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文体中看到它的影子。打油诗还是民间文学中最具活力的样式,一直存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在高度城市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打油诗接地气、有趣味,始终深受百姓喜爱。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产生、演变、消亡的过程,都会反映生活、感应时代、融汇新风、承载某种使命。那些不见于经传的民间文学,包括打油诗,同样与时代生活同步前进。打油诗的土壤在田野,不在象牙塔内。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少如今大为流行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打油气息”,洋溢着灵动的生活气息和文字妙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都是特别通俗生动的文人诗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典型。若用文人诗歌的标准评判,《赠汪伦》这首诗直白浅露,直呼姓名,是无味且不雅的,却依然成为千古名篇。因为李白纯以胸中之气运笔,完全抛弃了写作规矩,尽管直白,却有一种质朴率真的意味悠然不绝,诗人与友人的情感已经完全体现在诗中。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普通人发布自己喜欢的文学品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催生了互联网时代民间文学的火热场面。那些难以用传统文体标准进行归类的海量的段子是互联网上常见的“文艺”。打油诗由于先天具有人民性、草根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段子中“土肥水美、草长莺飞”,与之对比的是不少脱离时代生活和大众趣味的文艺得不到几声喝彩,只能自娱自乐。在“互联网+”的时代,打油诗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观,若得到引导、提升,比如在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口中,既保留原有的草根特点,又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向善向上的共识,很值得我们多花一点心思。(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

(责编:刘颖颖、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